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十面霾伏"下,我们拿什么拯救"会呼吸的痛"?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源流 2016-12-21 13:34:5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连日来,华北、黄淮地区被持续来袭的雾霾所困扰。19日早晨,影响我国北方的雾霾进入最严重阶段,目前,依然没有任何消散的迹象。卫星监测显示,此次雾霾的影响范围已扩大至17个省区市,面积14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超过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河北石家庄的一些监测点,PM2.5指数竟一度突破1000,让人大跌眼镜。(2016年12月20日央广网)

  一次又一次的预警,一次又一次的重霾来袭,使人们身处“十面霾伏”之中,着实令人感到无奈,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更影响了身心健康,“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嗓子发痒,哮喘、咳嗽,头疼……”这些“雾霾症状”,被人们称之为“会呼吸的痛”。这种“痛”曾在伦敦爆发蔓延,那是1952年12月5日,整个伦敦白昼如夜,地标消失,浓雾甚至弥漫进了室内,很多活动被迫取消,人来人往都戴着口罩,人们走路都要低头看路,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的咳嗽声。短短几天时间,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波及儿童老人,因支气管和肺部重度感染死亡1.2万人,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透过这标语口号,我们似乎能读到中国人的乐观精神,但这种乐观应该属于“痛并快乐着”。身处“十面霾伏”的人们,以各种网络段子“霾中作乐”,表达着对雾霾的无奈和治霾的不满情绪,比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还有直接出联讽喻的,“上联:风停霾到屡治无效整来治去仅剩单双号;下联:口干舌燥疗肺无效众生预防只能戴口罩;横批:等风来吹”,等等。我想,当人们只等风来吹散雾霾的时候,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啊?要知道,60多年前的“伦敦毒雾”可不是被风吹走的。那么,“十面霾伏”下,我们拿什么拯救“会呼吸的痛”?

  痛定思痛,雾霾的形成,既有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污染因素,也有极端天气、厄尔尼诺等气候因素,其中人为污染因素是主导。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多地多次连续遭遇“会呼吸的痛”,让我们认清了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让人们有了更深刻地思考,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是时候反思发展与治理的关系了,治霾也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就能治好的。” “车辆限单双号限行只是治标之举,自己糊弄自己,去不了根儿。”“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是不行的。”不难看出,民众的意见表达在于治霾必须坚持联手联动,坚持标本兼治。

  面对一次次来袭的雾霾,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提前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等举措,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施工工地停止室外作业、强化重点道路清扫保洁、实施工业企业停产限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烧烤等强制性应急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但这次雾霾却不吃这一套,“阴魂”迟迟不散,市民纷纷戴上口罩出行,但一出门还是被浓烈的煤烟味道呛着了,眼前朦胧一片,能见度5米左右,还有网友直呼雾霾“辣眼睛”,难怪大家都在盼风来、等风吹。

  不过,风来了,也不是说雾霾说消失就立刻能消失的。以石家庄为例,地处太行山脚下,整个太行山脉不仅阻挡了西北风,而且这种地形不易扩散污染物,区域间的传输污染物也会停留不易扩散,所以既便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但雾霾天气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可谓“治标”不“治本”。不可否认,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但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大大超过环境容量。这就需要在“治标”的同时,还要加大“治本”力度,最根本的是要有的放矢,淘汰落后产业,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加强对燃煤电厂等排污企业和原煤散烧等面源污染的治理,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说到底,不管什么原因,重拳整治雾霾刻不容缓,必须持续推进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等治本之举。这就需要对各地PM2.5来源进行深度解析,弄清楚污染来源到底是机动车?还是燃煤?抑或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只有弄清了具体的雾霾病因,才能靶向整治、对症下药,以实现治霾“治本”之效。同时,也要积极采取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应急减排督导检查、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中小学停课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雾霾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尽管已启动治霾应急预案,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企业违法偷排、未按规定采取脱硫和除尘等现象仍存在。究其原因,这些企业无不是心存侥幸,缺乏责任担当。这就需要我们重拳出击,加大治霾监管力度,严肃追究责任,发现问题绝不姑息,一查到底。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尽快驱散雾霾,重见蓝天,才有可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无论风来,还是不来,雾霾就在那里。但我们相信,雾霾终将会散去,但雾霾给我们带来的“会呼吸的痛”该如何拯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妨学习一下60多年英国伦敦的经验,专门成立调查组织,制定对策,先后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污染控制法》,并进行大面积绿化,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才终于完成了艰难转型,换来了今天的天清气朗。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靠法治手段,才可能走出“十面霾伏”重围,才有可能重见蓝天、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关键词:雾霾,治理,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