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慢就业”为何不招待见?
关于大学生就业,这两年新流行一个词汇,叫做“慢就业”。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毫无疑问,假如这是一种个人的主动选择,确实也没什么好指摘的,毕竟人各有志嘛。 然而,这几天不少媒体接连发表评论,呼吁要“宽容大学生慢就业”,尽管其逻辑完全自洽,但却招致了舆论的激烈批评。与此同时,当我询问身边同学对“慢就业”的看法时,大家也普遍觉得“慢不起”。一个完全自洽的提法,在现实当中却不招人待见,其背后的原因,确实颇值得探讨一番。 说实话,对于一个平时经常写时评的在校大学生,我对“慢就业”的提法感触颇深。印象当中,“慢就业”一词是从去年(即2015年)才出现的,而在此前后,我分别经历了两次就业季:2014年,彼时我还在读大四,当时我们班的就业情况和质量都非常高,互联网行业还在大批招人;而现在,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二学生,同样还在本校就读,但已明显感觉就业形势大不如前了,互联网行业确实更难进了。我想,我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慢就业”这一概念被提出的背景,就是大学生就业更难了。 然而,即便如此,假如是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的话,也不必对此指手画脚,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而这与贫富无关,与家庭环境无关,更何况一两年的异样选择,也左右不了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宽容慢就业”的呼声,是有价值的。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现实当中的“慢就业”,多数情况下不是主动选择的产物,而是被动的,是没有选择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说得更直白一些,更多大学生的“慢就业”,其实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是找不到工作,这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关,与岗位的质量有关。此时此刻,恐怕连大学生都不愿意“慢就业”,甚至都会感觉慢不起。那么在此语境下,不提如何创造更多、更有质量的就业岗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是让社会宽容“慢就业”,就有把核心议题带偏之嫌。 在我看来,“宽容慢就业”虽有道理,但不招待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即,其并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想着去着力解决最为核心的问题,而是去呼吁和追求一种并不处于最高阶位的价值取向。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就饿得瘦骨嶙峋,你不想着给他提供食物,补充营养,却要呼吁社会去改变固有的审美取向,认为这种身材也是一种美,又怎么获得理解和支持呢? 所以,“宽容就业慢”的呼声,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些不接地气,它更像是作者坐在屋里写出来的评论,抑或是迎合某种现实需要而作。而可以肯定的是,其并没有走到现实当中,去真实倾听大学生的想法,看看对于“慢就业”的概念,他们是持怎样的态度。试问,连大学生都不待见这种呼声,又如何让公众接受呢? 文/张松超(华中科技大学) |
关键词:慢就业,宽容,待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