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驻村扶贫⑦——群众的冷暖大于天
熟悉的街道渐渐驶出视野,扑面而来的是乡村气息浓重的扶贫工作。春寒料峭,似乎是老天在向我们驻村干部宣战,我深知,迎接我们的将会是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然而,胸腔里跳动的心告诉我,不脱贫不脱钩,要为老百姓做点什么才能踏实。天之大,海之深,群众的冷暖才是最大的!回顾在张家口市宣化区水泉村驻村六个月来,有苦也有甜,坐在电脑前,我的心情无法平静…… 真走访才能摸实情 2月25日驻村以来,我们开始了入户走访,历时一个月的工作,获得的效果却是让人难过甚至心寒,群众的不屑与冷漠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如何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让他们愿意讲真话、说实情?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了。于是我们确定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给群众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走访方式,注重走访效果。 首先,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一方面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传授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家长集中的机会对中央的大政方针、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关于精准扶贫有关政策深入解读,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树立信心,积极行动,立志脱贫。其次,参加“村民论坛”。村内两个小商店是村民闲暇聊天的场所,有意识参与其中,在自然的气氛中向群众传达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市区委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第三,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在问计于民的工作探讨中,答疑解惑,传达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市区委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神。在建立这样的工作机制以后,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 用真情才能施真策 群众工作可以说是最难的工作,在与群众接触、交流过程中,我屡屡受挫,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在多次总结经验教训之后,我们研究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对待群众来访,对此颇有几分心得。 一是“望”——读懂群众的表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驻村半年来,老百姓的纯朴、坦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很少掩饰自己的表情,常把喜怒挂在脸上。那一张张渴望的面孔,时刻提醒我们一定要从他们表情里看出情绪、看出需求。只有学会看群众的脸色,才会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里。 二是“闻”——听清群众的来意。群众能够与工作组面对面交流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从敬而远之到嘘寒问暖,从不闻不问到送菜送饭,我知道村民已经把我们几人当成亲人来对待。从“苏院长”到“老苏”的转变让我内心一片柔软。我明白,驻村干部要坚持把群众当亲人,倾听群众呼声,倾听不同意见,敢于从牢骚话中找寻“表达意境”,从质疑声中听出“画外之音”,在抨击语里发现“诉求真意”。 三是“问”——挖出群众的问题。一般老百姓给出的信息是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和逻辑,反映和表述的也都是现象。但我们一定要尽最大限度捕捉有用信息,大脑飞转,快速理出头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出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是“切”——解决群众的困难。读懂表情、听清来意、挖出问题是过程、是基础,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才是关键和目的。这关乎到群众的利益,更关乎到群众对驻村工作组的信任。切实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口号,关键是要把它落到实处。直面问题,不怕困难,出于公心,妥善答复,圆满解决。只有这样,群众才能给予我们应有的信任和起码的尊重。要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的难事、忧事,作服务群众、真心为民的表率,做一名群众满意、问心无愧的驻村干部。 办实事才能得民心 为群众谋求利益才是驻村工作的核心所在,在走访的过程中,不少村民都反映在教育方面缺少帮助和支撑。于是我们的工作有了新的方向…… 针对当地学生缺乏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我们建立大学教师与水泉小学生“一对一”帮扶对子73对,签订6年帮扶协议。开展资金支持、课业指导、励志教育、心理辅导等帮扶;建立家长学校,全面实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以前都是水泉小学的孩子们往外面跑,现在我们小学也终于扬眉吐气一回!”水泉小学一位教师对我说出的心里话,让我觉得这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当走在村间小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驻村这么久,为什么不能为村民带来光明,带来希望。于是我联系多方,争取资金20万元,为村民实施了道路亮化工程。此后,水泉村的夜晚不再漆黑,村民不再用手电上街,看着明亮的道路,仿佛看到了全村人欣喜的笑容。 这些工作并不能满足驻村工作队的心愿,我们力求为村民谋求福利最大化,因此,有针对性的计划项目还有:路面铺设及硬化工程、成立贫困户砖厂合作社项目、互联网+“一村一店”项目、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手工制做产业项目、易地搬迁(迁入村)项目、科技养殖项目等。 随着部分脱贫项目的实施,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我们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不知何时我们的水缸水满了的时候,在不知何时灶台多了新鲜的蔬菜的时候,在偶遇停电几名群众送来稀饭的时候,我们除了感觉到温暖和幸福之外,更感受到的是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 转观念才能久脱贫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首先要解决农民思想问题。转变他们思想观念,让他们摆脱依赖思想,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德行好、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第三要想方设法吸引青壮年村民回村。异地求学是许多家庭致贫原因,年富力强的村民为了孩子择校,不得不离开土地、村庄。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让学生返校,家长回村,所有的致富措施才能有人实施。第四孩子是村子的未来。对贫困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消除自卑心理,学有所成,反哺家庭,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农村家庭真正摆脱贫困。第五易地搬迁脱贫。针对居住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这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揭幕战”,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今年全省将启动搬迁9万人,完成搬迁4.5万人。但是“故土难离”观念,搬迁后远离土地的村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都预示着此项行动是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对扶贫工作的热情,与村民的感情,且行且珍惜…… |
关键词:驻村扶贫,观念,基层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