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让河北大有可为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搞好精准对接、深度对接,建设好集中承载地和战略合作平台,有效吸引北京创新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要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把握跨越发展的机会。目前,河北先后与京津签署合作协议356个,引进和转化科技项目295项,吸引1209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一条“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正加速凝聚。(2016年8月14日《光明日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创新则是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引擎,强调的是创新主体之间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在一域而在全局,不谋短期而谋长远。从根本上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要立足于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提供强大动力,依托技术、资本、市场等纽带,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当下,河北省与京津精准对接、深度对接,加快协同创新,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协同创新“强磁场”,提升协同创新“吸引力”,先后与京津签署合作协议356个,引进和转化科技项目295项,吸引1209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一条“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正加速凝聚,必将推进河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推进协同创新,必须优化配置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京津冀三地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时至势成,河北大有可为正当时。为促进京津冀创新资源优化整合,河北省建立了与科技部定期省部会商机制、京津冀项目对接机制,研究出台了《关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实施意见》,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推动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努力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目前,河北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园区39个,共建各类创新基地27个,创新平台157个,成为接纳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 推进协同创新,必须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京津冀三地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需要着眼全局来谋划,也需要在全局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否则,全局不好,局部也最终好不到哪里去,这毕竟不是“一个人的游戏”。因此,协同创新首先要打通理念上的藩篱,谋划协同创新共同体。从产业结构分析,京津冀三地差异过大,北京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阶段,天津与河北第二产业仍然占比较大,如果各自孤立发展,就很难形成配合。事实证明,谁先跳出“一亩三分地”,谁就能加快创新发展,谁就能更好地种好“一亩三分地”。这样看来,推进协同创新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抱团发展,推动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协同创新注入“河北力量”。 推进协同创新,必须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当前,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明显的“短板”,而科技创新是河北最大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产业层次落差大,产业和产品大多处于中低端,附加值低、效益差,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如果科技创新问题解决不好,发展动力不加快转换,协同创新就很难做到。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协同创新方面达成共识,要清醒地认识到京津冀三地合作绝非简单地产业对接,而是要打造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从河北情况看,要想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就必须知耻后勇、奋起直追,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要形式,把转化京津科技成果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推进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向河北聚集。目前,河北省先后引进中科院在秦皇岛和唐山分别设立“中科院(秦皇岛)基地”、“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清华大学在廊坊设立研究院;天津大学在定州等三地设立转化中心,让科技创新成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河北从不缺乏创新的勇气,从“一亩三分地”到“一盘棋”的理念统一,从“轨道上的京津冀”到“蓝天下的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从科技合作到高端产业的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大格局正在形成,一鼓作气、行稳致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河北未来发展,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潜力在创新,我们必须立足河北实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协同创新,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要效益,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协同创新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坚信,河北一定会大有可为,一定会大有作为。(刘凤敏) |
关键词:协同创新,河北,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