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唐山的地震文化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仅留下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且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地震文化,并成为唐山一道独特的风景和名片。这些文化不但属于唐山,同时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一、唐山抗震纪念碑 唐山抗震纪念碑是唐山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于1986年,位于唐山市中心的新华道与文化路交叉口的纪念碑广场。这座纪念碑,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副碑位于主碑北侧,上面镌刻碑文,记载着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 二、唐山抗震纪念馆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进行了改扩建,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2006年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之际,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展改造,现有固定陈列为《唐山成就展览》。抗震纪念馆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长度620延米,采用图片、实物、景观、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的展出形式,体现了新型展馆的现代化气息。 三、唐山地震遗址 唐山地震后,共保留了7处地震遗址。其中的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地震遗址,是至今为止国内遗址保护较全的文物之一。这处地震遗址为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科研、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场所。 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保留下来的面积最大的地震遗址。作为大型厂房车间建筑物震害典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就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2011年6月,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1年7月,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这个公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刻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让人们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是令唐山人最悲恸的日子。 四、抗震图书 据不完全统计,唐山大地震发生40年来,已经出版过100多部与这次地震相关的图书。比如钱钢著《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钱钢是当年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的一员,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事后,他用10年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此外还有张军锋著《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冯骥才、陈建功著《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关仁山、王家惠著《唐山大地震》、陈非比著《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张庆洲著《唐山警示录》、王绍玉、马春勤编著《唐山地震奇事录》等。 五、抗震电影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小说《余震》改编的一部影片。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著名电影演员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陆毅和陈瑾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7月12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全球首映式。开演仅5分钟,场内就哭声一片。很多的观众,鼻涕一把泪一把,看到完哭到完。一场发生在30多年前的地震,为什么至今还会产生如此的震撼?冯小刚导演说:“因为地震震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汪金友) |
关键词:唐山,地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