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弘扬抗震精神 共筑复兴梦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7月28日新华社)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十年已匆匆而逝。由此上溯至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堪为“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40年拼搏奋战,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已经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40年经验启迪,也提醒着我们要弘扬“抗震精神”共筑复兴梦想。 灾难砥砺品格,巨灾更显风骨。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震后第14天唐山电厂就并网发电;在第20天就造出了第一台机车;在第28天就炼出了第一炉钢;被国外认为至少20年才能复产的开滦煤矿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全面恢复了生产……见证了磨难、创造了奇迹的“抗震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精神一旦和伟大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就会像火种一样迅速燎原于人们心中,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把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熔铸成的“抗震精神”发扬光大和升华,既是历史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把“抗震精神”的丰碑永远树在心里,夯实“四个自信”,推进“四个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真正把光荣使命扛在肩上,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弘扬抗震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自身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完全一致。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共筑中国梦,更应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人民是书写历史的主笔,也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决定性力量。10年恢复建设,10年经济振兴,10年创新转型,10年跨越发展。坚强不屈的唐山人民,就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苦奋斗,创造了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和灾后加快发展的伟大奇迹。这也再次表明,只要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其实,翻阅中华民族抗灾救灾的英雄史诗,我们可以读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基调,读出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的风尚,读出不胜不休、百折不挠的魄力,读出甘于奉献、公而忘私的品格。由此聚合起来的“中国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牢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越是艰难困苦、越在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就越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面对天崩地裂的巨大灾难,面对灾难后满目废墟的家园,中国人民已显示出无比的坚强和团结,中华民族也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当前已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形势依然严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军民联防联动,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必能打赢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这场硬仗。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四十载励精图治,新唐山勃发英姿,既是中华民族奋起的最好见证,也足以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坚不可摧。在历史的坐标上,历经苦难与屈辱的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大步前进。当前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更应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
关键词:抗震精神,唐山建设,复兴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