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文体娱乐

电影“票补”减少其实是件好事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夏凡 2016-07-16 08:45:1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望眼欲穿的暑期档终于来了,很多人却笑不出来。根据统计,暑期档首周末票房为8.08亿元,同比增长16%,却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在率先出场的影片中,《摇滚藏獒》号称4亿元成本,目前票房仅3000多万元,可谓血本无归;而《大鱼海棠》口碑两极分化,《寒战2》后劲让人生疑……

  再看今年上半年,票房在第二季度遭遇“倒春寒”,其中四、五月份还同比出现了负增长,这是近五年来第一次!按照现有的节奏,如果暑期档没有黑马,好莱坞大片缺乏爆款,那业内对今年票房的预期将面临破产,一些院线的年终奖也会有悬念了。

  去年还高歌猛进,今年是怎么了?刨除电影质量等问题,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现象——电影“票补”减少了。在电子购票平台,9.9元、19.9元的票价已经越来越少。

  “票补”是怎么回事?先看几个价格。在电影进入院线之前,制片方会制定“出厂价”,一般为30~40元不等。而当电影到了电影院,相当于产品到了超市,票价则由电影院制定,30多元到100多元都有,各不相同。而9.9元的电影票,要低于出厂价二三十元,这部分由制片方和票务平台一起掏腰包,相当于他们联手请观众看电影——想想优步、滴滴等平台,就明白了。

  这种做法,其实和“开业大酬宾”差不多。对片方来说,通过预售、低价的形式,可以提前锁定一定票房、吸引部分观众,然后带动话题,“撬动”更大蛋糕。而对票务平台也一样,淘票票背后有阿里,微票儿有腾讯,百度糯米背后有百度、猫眼电影身后有美团,它们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烧钱”模式跑马圈地,短时间大规模地吸引用户,培养网络购票习惯,同时获取大数据,进而谋求长远发展。当然,对观众来说也是好事,毕竟低票价可以让更多人走进电影院,让观影规模不断扩大。

  不过对电影市场来说,“票补”的出现让人纠结。2015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5.2%,中国市场票房暴涨51.2%,令全世界为之垂涎。然而业内人士分析,电影市场看似繁荣,但背后“票补”的泡沫也被越吹越大。怎么说呢?一张显示30元的电影票,你出9.9元,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这种“注水”据说一年可达四五十亿元!这种方式虽然大大刺激了电影消费、提升产业热度,但为了引导观众选择、让影院增加排片,一些电影越走越远,甚至钻“票补”的空子,直接出钱买票房,虚假排场,制造电影很热的假象。没错,就是类似那种票价高到200元、凌晨一两点还场场爆满的“午夜幽灵场”!

  今年以来,电影“票补”骤减。毕竟做生意不是请客吃饭,不会有人一直主动赔钱。然后“票补”减少,票价提高,短期内观众的观影热情必然受到影响,而电影行业的数据也势必比不上往年好看。但从长期来看,“票补”减少意味着水分减少,这对于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大有好处,更有利于中国电影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不过也要意识到,站在片方的角度,他们仍对“票补”热情高涨,而这种方式也已经屡试不爽,因此“票补”虽然减少,也仍将长期存在,而买票房、偷票房等也怪现象也仍是屡见不鲜。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屡出重拳,但常常陷入“猫鼠游戏”。这提醒着电影产业亟待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需要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夏凡)

关键词:电影,票补,暑期档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