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住儿童的安全 让游泳圈时刻处于监管中
导语:夏至刚过,天气也很应景地热了起来,很多家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宝宝去泳池,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消暑。市场上、网络上,各种花花绿绿、印有卡通图案的儿童游泳圈,仿佛都在跟家长说“选我,选我”。只是,戏水时经常和儿童皮肤接触、甚至宝宝还会用嘴舔的游泳圈安全吗?儿童游泳圈,会不会变成“夺命圈”? 不合格游泳圈威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天气炎热,畅游是多么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家长们都急不可耐地带孩子去游泳池里运动,还有的带着孩子到自然状态下的河流里去嬉戏。这个时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购买游泳圈会是所有家长的选择。可是,当游泳圈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又让家长十分纠结。就像贵州省的抽查结果一样,面对这样的抽查结果,有多少家长能不忧虑? 不合格的游泳圈,还不是一个地方的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最近这段时间,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等多地都开展了游泳圈专项检查,这些地方发现的问题和贵州是相似的,都集中在游泳圈的不安全方面。不合格游泳圈其实是漂浮在利益的河流之上,当唯利是图的商人遇到了责任缺失的监管,出现不合格的游泳圈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各种产品都有着监管的标准。应该说,只要这些商品能够依照国家标准生产,问题就不会太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消费者的安全。遗憾的是,游泳圈成为了“夺命圈”,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滞后的质量标准比劣质的游泳圈更惊心 缺乏单独的游泳圈质量标准 由于缺乏安全标准,造成了对儿童游泳圈安全监管漏洞,使得儿童游泳圈使用一直处在“安全自负”的层面。同样,不少家长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少对儿童游泳圈的安全隐患引起重视。 在我国儿童游泳圈执行的不是救生圈标准,也没有单独的游泳圈质量标准,而是将儿童游泳圈当玩具,执行的是《玩具安全》国家标准。2014年国家标准委制定了GB 6675-2014《玩具安全》国家标准:按照欧盟现行规定,国标对儿童玩具的6种塑化剂提出了严格的限量要求。可是从目前来看,这一标准对儿童游泳圈的生产并没有产生约束作用,不合格的儿童游泳圈仍然在超市、商场公开出售,家长对其风险性仍然没有形成足够的防范意识。 是懒政酿的“苦果” 儿童玩具安全国标出现了难以推行落实的难题,反映了政府主管部门的不作为。主管部门懒政,只会使国标永远做“纸上旅行”。要使国标在儿童玩具生产企业强制实施,不仅需要主管部门走进厂房、车间、商场,加大宣传、检测、督查力度,更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处罚措施,强化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在国标推行工作中,首先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力求做到人人了解、熟识国标,切实提高群众对儿童游泳圈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在此基础上,再推动监管、执法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不妨给儿童“保险圈”多上几道保险 切断毒品源头 游泳圈不合格的情形,不是贵州一地,其他省份均有发生。就如2015年江苏省质监局组织开展了儿童游泳圈监督抽查,共采集儿童游泳圈57批次,覆盖包括江苏、广东等主要生产地。检验结果表明,合格率只有49.2%,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厚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塑化剂含量超出限量值、溶剂残留量超出限量值。同期,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销售的充气水上玩具产品进行专项监督抽查,共抽查产品14批次,检验后全部不合格,涉及的不合格项目为:年龄范围,气室,软聚氯乙烯薄膜的厚度,安全警示的字体、字号等。广州日前测试的3款游泳圈样品,有一款塑化剂超标520倍! 要想“圈”住儿童的安全,必须切断不合格游泳圈生产制造的源头,厂家必须严格按照国标生产。 加大监管力度 杜绝不合格的游泳圈,需要监管部门多些为民担当的勇气,要敢于较真。游泳圈不是闹着玩的小事情,一定要上升监管层次,不能采取原来的罚款经济,而是需要将不合格的游泳圈赶出市场。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还要提升儿童游泳圈的质量等级,重新制定行业安全标准。 普及安全常识 当然,还需要给市民普及一下常识,游泳圈和救生圈不是同一个概念,家长在选购的时候要知道选择,不能错误地以为游泳圈就是救生圈,游泳圈属于玩具的类别,救生圈才属于专用工具。千万不能把孩子的安全完全交给游泳圈。 (据法制日报、北京晨报、燕赵晚报等综合) |
关键词:儿童游泳圈,安全,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