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拜托别捐了”难能可贵 是品德与爱心的传递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6-10 09:04: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期,河南省南阳市王锋火海救人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受到普遍关注,南阳市委还授予他“雷锋式好青年”的荣誉称号并发出“向王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社会关注英雄壮举,并为救治王锋解囊相助,短短一周就募捐二百余万元。就在此时,他的妻子却向社会发出了“拜托别捐了”的请求。

  面对捐赠来之不拒、毫无底线伤害了善意

  英雄的义举感天动地,各类捐款纷至沓来,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发生,有些身患重病的普通人也会因为其处境令人同情,各种充满关爱的捐款也会源源不断。站在道义的高度,向英雄或身患重病者捐款都是个人善良品格的体现,以法律的视角无偿的捐款行为属于赠与,但是捐款被用在刀刃上却是捐赠人善良品格的落脚点和赠与价值的体现。如果捐款被挪用或者被捐赠人面对捐赠来之不拒、毫无底线,无疑会严重伤害他人的善意,被捐赠人及其亲属如何正确对待捐款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与探讨。

  据媒体报道2015年12月,四川省盐亭县13岁单亲家庭女孩梁颖,因患癌症晚期且家庭贫困,引起关注,爱心人士纷纷捐款,仅有账可查的捐款即达11万余元。梁颖的父亲、爷爷曾承诺,治病结束后,剩余的钱将捐给需要的人。今年1月梁颖去世,爱心人士希望梁颖的家长捐出余款,但被告知钱已用完,由此引发了一场捐款后的退款风波。

  其实关于捐赠余款归属争议,甚至欺诈性骗捐赠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无疑都伤害了爱心公益事业。笔者认为,爱心人士对身处困境者的慷慨解囊是一种善意,而受捐赠者及其亲属对待捐款的正确态度则是别样的善意。当被捐赠者及其亲属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摒弃良知之时,一场关于善良与爱心的感人故事则会被演绎成欺骗与贪婪,伤害的不仅是捐赠人的善意还有人间道义,即便是通过舆论压力或法律方式让捐赠款重回善意的轨道,已经被伤害的善意很难愈合。

  “拜托别捐了”也是一种英雄行为

  蕴含诚恳与敬畏的态度

  王锋妻子潘品央求说,手术钱已够,拜托大家别捐了。央求的态度本身就蕴含着诚恳与敬畏,可以说王锋妻子对爱心捐赠充满感激、心存敬畏,这种“别捐了”的央求何尝不是别样的善意,这种别样善意其实就是对捐赠者善意的报答与回馈,让人倍感温暖,这种别样的善意其实会让捐赠者的善意持久延续、无限放大。

  我们要通过传播的力量传递英雄的义举、他人的危难,让善意为他们的人生兜底,但是我们更应该传播被捐赠人及亲属对金钱的态度。不能因为传播一种善意而掩饰另一种罪恶,同时也不能因为传播捐赠者的善意而忽视被捐赠方的善意。

  彰显英雄情怀

  “别捐了”,一方面表达了感恩。说实在的,凭王锋一家的经济实力,是无力承担医疗费的,但社会并没有忘记英雄,而是给予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且是源源不断;另一方面体现了可贵的“清醒”,诚然,他们家现在很需要钱,但只要够医疗费,就不需要了。毕竟这钱是别人的,且许多人,诸如农民工、环卫工并不富裕,他们捐出的钱是平时节省下来的。可不是每一个受捐者都能够喊出“别捐了”,相反,即便是需救助的人已经去世上,有的家人却继续收取捐款,甚至将善款用作娱乐。据报道,乐山市夹江县漹城镇7岁女孩小薇被查出身患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恶性肿瘤),2013年底,父亲王某在网上求助募捐,先后收到13万元善款。曾捐助善款的网友李先生无意中发现,王某购买了一辆价值近10万元的轿车。类似的事情也已经发生过多起,每一起都对慈善造成严重的伤害。

  “主动止捐”是难能可贵的善行

  一直以来,很多人眼中的慈善,便是帮助别人、给别人好处,而接受捐赠的人,也往往是“来者不拒”。同时,由于慈善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慈善本身饱受质疑,一些别有用心的慈善机构,便也开始借机敛财,无论行善者有多少善款,都“全部笑纳”,最终给受助人一些,其他的便“中饱私囊”了。更有甚者,一些诈捐、骗捐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汽车站经常看到伪装成聋哑人的人向过往乘客要钱;城市里经常看到打着“身世凄惨”、“家人病危”等等口号骗捐的人;网络上经常会收到无法辨别真假的求助消息……所有这些,都给慈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英雄的妻子及时公开收到的钱财,并“主动止捐”,这其实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行。

  在慈善事业中,不仅需要行善的人行善,也需要慈善本身的公开透明,更需要受助人的良性互动。唯有形成这样一种公开、透明、健康的慈善机制,才能集纳社会多方的慈善力量,让我们的慈善事业在全社会呵护之下日益完善,不断接力,这也是“主动止捐”带给我们应有的启示。

  (据长江日报、千龙网、广西新闻网等综合)

关键词:王锋,火海救人,捐赠

责任编辑:孙向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