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别让凑数问责污染“廉政指数”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薛家明 2016-04-05 08:50:1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仍然喊在嘴上、浮在面上,存在“只闻雷声、不见下雨”的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在问责上有“凑数”嫌疑,把不属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事项也统计在内。(4月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问责凑数,后患无穷。比如,会衍生“虚假清廉”,误导舆论。问责通报是外界观察一个地方执纪是否从严的重要窗口。而一些地区故意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解剖,其实是变相掩盖真实的大问题。试想,连一些不属于问责范围的小问题,都“小题大做”,严厉问责当事人,岂不给人执纪从严的假象?如此,真问题就可能被虚假清廉掩盖,逃避外界的监督。

  从严执纪贵在一个尺子量到底。若尺度不一、厚此薄彼,就会让规矩和纪律失去刚性,让从严治党流于形式。一般干部白吃个苹果,当然不对,但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弄得上纲上线,是表演给谁看?如此,“廉政指数”岂不严重污染、走形?

  凑数问责会让群众怀疑从严治党的力度和决心。敢不敢求真、碰硬、真问责,是从严治党决心的试金石。而一些地方凑数问责,无疑是在透支从严治党的力度和决心。在群众的殷切期盼下,一些地方、部门给出的问责成绩单,案情“小题大做”,问题无中生有、刻意拔高,如果问与责不对等,群众会看不明白?

  别让凑数问责污染“廉政指数”。目前而言凑数问责只是少数。但“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少数的凑数问责,也会污染整体的“廉政指数”。因此,对凑数问责绝不能等闲视之。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善于“自检”,坚决将虚假问责、凑数问责等歪风邪气打下去。同时,也需要引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通过强力的外部监管,让凑数问责蒙不下去,让“虚假清廉”过不了关。唯有如此,严重污染“廉政指数”的凑数思维,才能真正绝迹。(薛家明)

关键词:凑数问责,廉政指数,监督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