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要少一点“烟火味”
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先烈的重要意义。每到清明节,扫墓都必不可少,而且还是“重头戏”。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在扫墓时,往往会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可是现在来看,不管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放鞭炮、烧纸钱的习俗,都需要改一改。 彻底消除祭祀陋习,树立绿色祭祀新风,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不过现实并不会如此理想。要想让清明节少一点“烟火味”,笔者觉得最恰当有效的做法,还应该是区别引导、循序渐进。所谓区别引导,就是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因人施教”来去“烟火味”。 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对于用鲜花、丝带、祭文等方式扫墓不抵触,这时候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文明祭祀,让他们主动摒弃烧纸钱、放鞭炮的陋习,通过一束鲜花来寄托哀思之情,通过种一棵树来表达缅怀之意。这样既坚持了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传统,又赋予了清明节文明绿色的新意,肯定就会少一些烟火缭绕。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传统严格遵循,清明节不烧纸钱,他们会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会认为清明节没了“味道”。这样的情况之下,让他们不烧纸钱、不放鞭炮,显然不太现实。对于这部分人群,就要提醒他们防止火灾,在焚烧纸钱时,要使用焚烧桶或金属容器。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祭祀鼎、焚烧桶,鼓励他们在固定的地方集中进行焚烧祭祀,这样虽然还有“烟火味”,但是安全度却提高了。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从长远来说,文明祭祀肯定是主流,但是这件事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假以时日。在平日里注重文明祭祀的宣传,丰富文明祭祀的方式和途径,部分人先行一步对其他人潜移默化,这样的工作都做到了也做好了,文明祭祀的氛围就形成了,文明祭祀就会蔚然成风,“烟火味”就会荡然无存。 多一些文明味,少一点“烟火味”,多一些安全意识,少一点安全隐患,多一些晴天朗日,少一点烟雾缭绕,这样的清明节才是清清明明。(高永维) |
关键词:清明节,扫墓,文明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