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新闻舆论宣传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王兰香 2016-03-30 19:52:0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众所周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媒格局的日益改变,使得舆论的发生机制、内容、语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给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要求切中了在互联网传播形态下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实质。

  一、关于理念的创新

  网络舆论以其讨论话题多元,互动交流便捷、自由平等对话、聚集民意快速、传播影响深远等诸多特征,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语境。同时,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主阵地,又具有主体复杂、内容繁杂、传播隐蔽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说我说大家说,众声喧哗、众说纷纭,众口难调。怎样让主旋律更加响亮、让主流声音传得更远,我们还应该在突出新闻舆论宣传有效性的理念上多梳理、多思考、多研究、多实践。

  以去年天津爆炸案为例。天津发生爆炸后约1小时,我国部分网络新闻媒体就做出了及时的反应,而纸质版的党报,第二天只在第四版右下角就此事件刊登一篇仅有三百多字的报道,事故是否有死亡都没法确定。可想而知,当读者拿到报纸时,关于事故的影像和文字已经铺天盖地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了,谁还乐意看这条“过时”的新闻呢?反过来,如果新闻没有了受众的追随,习总书记提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又从何谈起?

  政善治,事善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理念创新必须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要倡导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职能部门领导“学网、知网、懂网、用网”,学会运用新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和直面矛盾和问题,引导大众心理趋于理性,从而推动实际工作。同时,还要倡导各级领导干部主动适应网络自媒体时代,切实增强同媒体和网民打交道的能力。当出现负面事件时,不愿意、不敢于、不善于面对大众的合理诉求与基本质疑,不习惯不同声音的表达,遇到问题“捂盖子”、“躲着走”,这些行为,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党的公信力。

  许多事实反复证明,某些网上事件开始并不那么引人注意,而恰恰是涉事部门领导在关键时刻的哑然失语,导致整个事件的再度升温从而引发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舆论焦点。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某些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当遇到重大事件时,让各级职能部门不仅不能够采取回避态度,而且还要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有了权威信息,舆论引导部门才能够真正有的放矢地引导大众“辩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揭示趋势”,也唯有这样,才能够在舆论引导上真正赢得人心。这既是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能力问题。

  二、关于内容的创新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从媒体竞争中突围,在舆论引导中制胜,空洞说教、生硬灌输肯定不行。表达是思想的外衣,创新表达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就新闻舆论工作而言,表达又是点燃思想的火炬,创新表达可以有效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媒体对受众的“黏度”,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我曾看到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发表过的一篇题为《创新表达也是传播力》的文章,很受启发。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盲人站在路边,身前放块牌子,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过往行人很多,却基本上没人在他面前驻足。一位诗人路过此地,在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却看不见”。结果,过路之人纷纷停下脚步,慷慨解囊。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最打动人心的文字,才能真正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此,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宣传工作者,绝不能为说而说、自说自话,自圆自说。这样的宣传,无论多么卖力气,其最终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即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闻的源头活水依然在基层、在一线、在群众,那里才有网民所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鲜活的东西。让国家的政策变成网民耳熟能详的故事,学会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话语叩开网民的心扉,把话说到网民的心坎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关于手段的创新

  新闻舆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那里,我们的工作触角就应该延伸到哪里。目前我国仅手机网民规模就达到6亿多,而且其人员数量、结构、兴趣爱好等都还在不断变化之中。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如何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手段的创新上还要做更深入更细致的探索,尤其要下功夫做好媒体融合。

  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悖论:就是传统媒体中存在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他们一边在用心地制做美味的精神食粮,一边却又在苦苦地寻找着能够阅读的人群;而早已改变了阅读习惯的大众却往往又被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源牵着鼻子四处游走,无所适从。有时即使是对的作品,在错的时间也总是会错过那些对的人。怎么办?如何尽快地寻找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最大公约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应只是形式的融合,不应该只简单地停留在传统媒体“+互联网”上,而是要真正实现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只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另立炉灶,另选人才,多加了一个新媒体部门,互联网运用能力上去了,但党性素养及采编的水平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所谓“互联网+”,则是要把重点放在媒体的内部建设上,创新传播手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在原有传统媒体人员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内容、手段、体制和机制进行深度融合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以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这才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最接地气的新闻舆论宣传的创新趋势。

关键词:新闻舆论,网络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王林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