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来”的美丽乡村最有生命力
3月18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会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上新水平,让美丽、幸福、小康覆盖全省所有农民。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作出批示。省委副书记赵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领导孙瑞彬、梁田庚、王刚、郭华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向利宣读表彰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片区、先进县、优秀驻村工作组、美丽乡村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副省长沈小平主持会议。(3月21日《河北日报》) 与城市化相对应的是,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不是凋敝的代名词。与之相反,而是农村也可以“更美的”。这是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同向的。建设“美丽乡村”,切中肯綮,呼之欲出,顺理成章。 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有机会经常到农村去。那些农村的些微变化,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更具现实性。有的农家小院,没有什么科学的规划,更算不上高大上,但是,房前屋后栽植的鲜花,用秸秆扎起来的栅栏,干净的街道,用描白式的风格,勾勒出来了整齐洁净的农家院落。这种简约整洁的美丽,不是一日一时的功夫,而是这些年来,一些村庄长年累月的管理和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环境改良,水到渠成的结果。 全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在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和农民群众谋求更好生活环境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美丽乡村”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和群众基础。 当前农村环境的顽症,主要集中在厕所简陋、饮水安全较差、公共基础设施简陋、精神文化活动单调、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等等。因此,对于“美丽乡村”的改造,需要取长补短,以“四美五改”为抓手,切入“美丽乡村”的建设,既抓住了经济命脉,给传统农业以新的生命力,或者引入新的产业,还抓住了环境改善这个基本需求,同时满足了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的精神需求,在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这样的选择和实践,无疑更能抓住农民的心。 不管是建设自然景观旅游型的“美丽乡村”,还是发展现代农业型的“美丽乡村”,抑或是历史传统文化型的“美丽乡村”,或者其他类型的“美丽乡村”,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在所在村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建立在农民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之上。要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符合科学的改善,同时还要尽最大程度的保持文化风貌的原汁原味,留得住乡愁,照得进便捷,富得了腰包,醇得了心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是攻坚战,这需要工作的力度,需要工作的细致,还需要刚性的推动和柔性的引导与顺应。最大限度的保留农村的优势文化和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持之以恒的引导农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遵循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就会在各方力量的参与推动下从蓝图变成现实。 美丽乡村,是一张幸福的图画,是生长在农村大地上的一株株庄稼、一棵棵果树。农村是道德的发祥地,也是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圣地。当“美丽乡村”的建设,拉开农村环境、产业的再次革命时,这种保留了历史文化的新农村,将会更宜居、更具生命力,也将是最真实的新农村。(张立) |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北,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