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坏
在央视“3·15”晚会中,“饿了么”等网络订餐企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被曝光。据报道,在节目播出后,“饿了么”就立即下线全部涉事餐厅,并推出多项整改举措。为了解决商户准入门槛问题,“饿了么”已升级商户认证体系,客服、市场、运营三大部门联动审核,相互监督制衡,确保新入网商户资质,帮助商户快速了解新《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督促餐厅办理相关证照。 对“饿了么”来说,这是必要的危机公关之举。这些在媒体“吊打”之下催生出的举措,虽然应急,却也不无治理创新意味,更显示出了监督的正向作用。尽管如此,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能否仅从一个互联网平台的危机应对中,获得对于食品卫生及安全的信心?答案恐怕难言乐观。就以被视为点晴之笔的“明厨亮灶”工程而言,免费安装的网络摄像机并不足以覆盖所有商户。更重要的还在于,食品安全从来没有可由市场自洽的逻辑。 因为有政府监管职能的在场,所以食品安全才可以被期待。这是在对互联网订餐平台的汹汹“讨伐”声中,尤其应当清醒的认知。说到底,互联网订餐平台只是外卖交易的撮合者,它只是通过互联网聚合线下的传统资源,从而形成的新业态。正像假货不是因为淘宝的出现才开始泛滥一样,黑餐厅也不是因为有了订餐平台才蜂拥而至。互联网订餐平台鱼龙混杂,只能表明线下暗流汹涌,至少,监管不应只等到媒体曝光后才“积极介入”。 今天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与其归罪于互联网平台的乱相,不如说是愈来愈新的业态与传统的监管模式间产生的不适。以“饿了么”对入网商户资质审核过于粗放为例,固然平台应当负起对商户资质审核之责,但更重大的问题在于:是否拥有资质即等同于放心卫生,无资质则无安全可言? 这就必须要追溯至食品经营许可的准入条件。按相关规定,经营者必须出示经营场所属于非居住性用房的房屋产权证明,必须按指定比例规划厨房和经营区域面积等,方可获得准入。单经营场所一项,就无视了多少网络订餐及外卖送餐商户的现实?然而就是有些监管部门总把严格的准入制度当成万能,认为只要把餐饮经营的入口卡紧,食品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互联网平台需要发挥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承担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可以替代行政机构的监管职能。它不能自动地解决一些一直存在的传统问题。这也正是马云在“3·15”前夕现身阿里治假团队誓师时所说的,“今天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如果把天猫关了,把淘宝关了,中国从此无假货,那么简单的事我们马上就关。问题是关了没用。”不论是保障食品安全还是互联网订餐平台的健康成长,都是需要政府部门、社会以及互联网公司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过程。 互联网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坏,但它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真实与隐蔽。真正让人害怕的,是将一些本来存在的问题不由分说地归咎于新业态,将新业态一棍子打死。面对一些社会现象,许多人都希望“监管应当跑在舆论曝光之前”,而面对技术所推动的互联网化的发展,我更希望不论是法治还是监督,也能够跑在技术之前,至少能够顺应技术的变化,并能够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果能如此,则互联网只会让世界变得更好。(杨耕身) |
关键词:饿了么,互联网平台,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