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接地气,美丽乡村建设要过“垃圾围村”这道坎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3-02 08:31:3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要求自然比较高。”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德宏州监察局副局长梁晓丹曾经担任过乡镇干部,她在工作中发现,许多村寨长期受到生活垃圾的困扰,“有些特色旅游村,外表光鲜亮丽,但角角落落的垃圾特别扎眼”。

  “垃圾围村”让乡村人民备受垃圾侵扰之苦

  我国乡村垃圾有多厉害,恐怕春节期间一些回农村的人会有切身感受。据住建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如果按每人每日产生0.5公斤计算,一年可产生约1.1亿吨垃圾,但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以前说是垃圾围城,如今可以说,农村已经在生活垃圾中沦陷。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农村垃圾治理已经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一者,各类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它们则都会涌入土中,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蔬菜安全;二者,农村的城镇化一定是乡村的美丽化、发展可持续化,生活垃圾围困乡村不仅让乡村人们备受垃圾侵扰之苦,也严重影响旅游产业等的发展。

  “垃圾围村”不能成为社会治理的边缘地带

  在工业化之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高度依赖自然,从而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多强调顺应自然。可是,这种本土的地方知识正逐步让位于外来的知识体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占据主导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与传统知识不同,它强调通过人的工作,使环境为人类服务。

  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被如何利用,通常取决于哪种利用方式更有效率;只不过,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往往是环境资源的巨大损伤。许多村民在享受工业品便利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活垃圾对乡村环境的破坏;乡村陷入了“公地的悲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垃圾围村”是多种因素挤压的结果。一方面,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农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难免会“慢一拍”;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中,农村处于一个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缘地带,让生活垃圾处于一种无人问津、放任自流的状态。对于农民来说,治理生活垃圾作为一种公共事务,不可避免会陷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搭便车困境”。

  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要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农民在知识和权利关系上处于何种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治理格局中,只有扩大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避免乡村成为环境保护的盲点,美丽乡村才会更有吸引力。

  治理“垃圾围村”需多管齐下

  改变陋习,从我抓起

  过去,农村几乎不存在垃圾污染的问题,因为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工业品进入农村。然而,伴随着工业品下乡,许多村庄都面临着严重的垃圾威胁。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不仅造成地表污染,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让人痛心的是,不少村民对这样的现象视若无睹,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发现环境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秩序,才会产生“悔之晚矣”的艰辛与悲怆。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环境一旦被破坏,再想恢复就会很难,何谈寄托乡愁?更何谈美丽乡村建设?莫让垃圾成乡村另类“风景”,更需要每一个农民朋友勇于改变陋习,主动从我抓起、自觉从现在做起。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一直是古代诗人的最爱;“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提出,更触动了今人对美丽乡村的期许。让农村真正“美”起来,首先就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决不能让垃圾成为另类“风景”。

  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是完善环保政策,让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二是强化统一规划,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将治理费用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把治理结果与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三是突出责任主体,既用健康教育、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又通过组建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卫生评比等活动,逐步规范约束农民群众的行为。

  需少些城市思维

  治理“垃圾围村”的问题药不对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决策不是为解决农村问题而“量身定制”的。大城市倡导垃圾回收或许可行,但这条路在农村未必走得通;大城市用限塑令减少了“白色污染”,但很多农民买菜、购物依然偏爱塑料袋。要治理“垃圾围村”的难题,在决策层面还是应该更“接地气”一些。

  首先要弄清楚“垃圾围村”的原因,再因地制宜进行治理。检索各地治理农村垃圾问题时的文件,“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是很常见的提法。这样的表述写进文件确实很好看,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农村。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处理农村垃圾问题时,找到最切合实际的方案,才会事半功倍。

  其次要多站在农民的立场思考问题。举个例子,有些人提出,污染“上山下乡”是导致农村垃圾问题日渐突出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分析没错,但如果据此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阻断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那就值得商榷了。产业升级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不能“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更合理的治理路径是,在农村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种环保规范,努力做到双赢。

  此外,在增强环保宣传、增进治理共识的问题上,也要注意城乡之别。引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注重环保,在城市里有相对完备的宣传套路;但如果用同样的套路去给农民做思想工作,可能收效甚微。在一些农民眼中,环保需求的排序比较靠后,他们也并不觉得环保是迫在眉睫之事。因此,如何抓住农村的“关键少数”,找到一种符合农村实际、能够得到农民认同的引导方式,值得好好研究。

  (据人民网、中国网、新民晚报、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垃圾围村,农村环境,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