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限塑令”走出尴尬,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导语: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已有七年多,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而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变成“卖塑令”需反思 “限塑令”的演变归根结底是环保意识没有深入人心,放眼年前购物高峰期,能见到自带环保购物袋出行的市民实属少数,在收银台付账时多付几毛零钱换取塑料袋也已成为习惯,限塑令的收费最终变成了商家获利,七年时间里,塑料袋收费的金额利润只是让商家赚得盆满钵盈,限制使用塑料袋的环保理念却并未推成功。 为了让“限塑令”的初衷达成,高额收费使用塑料袋未尝不是一种手段。现如今的塑料袋收费只在几毛钱中上下浮动,在当今的消费能力影响下,几毛钱的零钱花费早已不能动摇人们为图一时方便的心态,如果试想塑料袋的收费变升为几块,甚至几十块时,不少人应该不会再把使用塑料购物袋看成理所应当的事情,相信适应零钱消费的普罗大众也能学会自备购物袋出门的习惯。 激活“限塑令”需综合施策 多管齐下破解“限塑令”的尴尬 落实“限塑令”并非一件容易事儿,增强环保意识也非一纸“限塑令”就能实现的。当环境保护还未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时候,媒体应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警示和引导,不能让“限塑令”成为一纸空文。 破解“限塑令”的尴尬,有待于多管齐下,如从生产源头加快低廉环保袋的开发生产,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给予环保袋生产企业一定的补贴,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另外,还要加快环保袋的创意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等。一旦环保袋比传统塑料袋更加容易使用,消费者自然会采纳绿色、可降解的环保袋。 严格机制 源头治理 与其大费周折去限制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不如从源头上禁止其生产,在全国普及可降解塑料袋。这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治理思路,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后续处理同样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还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不如将治理的费用前置,用于防范污染产生上。将这些治理费用,用于补贴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保证商家购买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与之前不可降解的价格持平,谁还会冒着可能被罚款的风险去选择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呢?当然,除了资金补贴外,还应当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不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需要辅以相关的配套细则 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堵住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笔者曾在云南迪庆采访当地的“限塑”情况。当地从2001年开始“禁塑”,由于没有本地生产厂家,除了堵住外地塑料袋流入市场,当地政府还对批发商所持有的塑料袋全部有偿回收,对零售商则要求不准再出售塑料袋,否则罚款处理,堵住了塑料袋进入市场的源头。其次,要寻找使用便利、有成本优势的替代品。比如,相关部门采取惠民措施,为消费者提供布袋、纸袋、简易菜篮子等替代品;而从长远考虑,探索研究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环保材质,更是根本解决办法。 环保意识的养成在于点滴的改变 “限塑令”实行后,很多消费者已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减少。环保意识并非一日养成,“限塑令”的实施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轻言放弃。要让“限塑令”走得更好,还需要相关企业、销售者和消费者共同遵守,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和督促。这样,“限塑令”才能实至名归。 (据人民日报、新华网、经济参考报等) |
关键词:限塑令,环保,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