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常态标示“民生”新注解
连日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倾心绘就“十三五”规划省域蓝图;各部委年度工作会议相继落下帷幕,勾勒未来深化改革的具体路径。一幅2016年的民生建设图景,逐渐清晰。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5%;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比去年再增加1万人;围绕大学生、农民工、困难企业和产能过剩下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加强就业形势跟踪监测和预测预警……一张张民生清单,既是民生工作的承诺书,也昭示着改革的新动向、发展的新高度。正所谓“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党和政府工作的旨归,就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家国梦想尽情绽放。激发责任感和同理心,把老百姓的每一项民生需求都实现好、维护好,方能夯实全面小康的根基,让百姓福祉得到更全面更切实的体现。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新常态的深度调整,供给侧的攻坚改革,无不需要以社会政策和民生保障托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民生保障更需未雨绸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今年能否顺利实现良好开局,民生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把民生项目往前排,再多一些雪中送炭,再多一些精准聚焦。 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民生居于需求侧的基础部分,以需求改善带动供给完善,正契合新常态下优化结构、调整供给的任务要求。对民生的投资,其实就是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对民生的突出强调,其实就是在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靠近。组织央企解决1万个贫困村的水电路等问题,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新安排600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好这些民生事项,我们才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百姓之难、民生之需,也为新常态下主动作为、改革攻坚提供了方向依循。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合理现象比还较突出,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形势趋紧,社会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六七千万的贫困人口越往后脱贫攻坚会越难……保障和改善民生关乎改革发展全局,也是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命题。在社会建设和民生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一点不比经济建设领域少。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就要既做大发展的盘子,也用好改革的手术刀,让公共资源越来越多地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 民生无小事。从社会对清新呼吸的呼唤,到底层家庭“寒门难出贵子”的喟叹,再到农民工“城乡两无依”的担忧,民生的含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而不断扩充。民生保障只有“更优解”,没有“最终解”。“发展起来以后”,并不是不再需要关心民生,而是要更加重视类似“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些民生发展新课题,对接好老百姓对优良环境、公平教育、平稳就业、放心食品、健康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美好期待。正因为这样,诸如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住房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之类的民生新关切,只有以更加务实、更加有力的民生工作予以呼应,才能落实好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找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找准改革与民生的交汇点,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是凝聚社会合力、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民生无虞,改革发展的车轮必定可以平稳驶过现代化的征途,载着我们奔向梦寐以求的美好明天。 |
关键词:新常态,民生,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