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摒弃教育短视,“课间圈养”怪圈该打破了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23 08:14:4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可能对每个人而言,课间十分钟都承载着小学时代最欢乐的记忆。但是现在,这仅有的宝贵十分钟,也被层层规矩给捆了起来。有上海的小学规定“课间不能上操场”,北京有的小学则更严厉: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

  “课间圈养”是因噎废食之举

  爱动、爱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根本保证。课间10分和午休时间,都是学生自由休息时间,曾经是学生们快乐的休息时光,可随着许多学校实施“课间圈养”,这些快乐时光一去不返。作为一项管理措施,“课间圈养”由于抑制了学生正当的休息和活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引起学生近视、肥胖等问题,因此受到广泛的质疑。

  “课间圈养”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怕出现安全事故而承担责任。一位老师说:“学生一旦在课间跑来跑去受伤了,家长会向学校要求赔偿,还会让相关学生家长赔偿,是个麻烦事儿。”学校里发生安全故事,如果起诉到法院,结果往往都是学校“输官司”。而“课间圈养”带来两个明显好处,既能够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学习,又能够避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安全故事。于是,“课间圈养”就被当成了校园的“平安符”。

  之所以“课间10分钟”成为校园伤害案件的高发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经过一节课的时间的束缚,本来就好动的同学们,骤然释放,加上这短短的10分钟的管理上的瑕疵和疏漏。事实上,人们要做的应当是缝补这些管理漏洞,而不是“圈养”了之。正如上体育课也肯定容易发生伤害案件,但不可能取消体育课,人们不会因为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而放弃坐车出行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安全隐患还在,即使课间只能在厕所、走廊、教室活动,如果校方监护不到位,同样会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同样需要担责。因此,校方与其限制学生活动,不如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课间圈养”非教育本意

  违背了教育原则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监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安全知识是学生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其中,包括运动上的安全。这需要学校、班主任、又特别是体育老师常抓常教育,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学生在学校活动受伤不可避免。就是晚上睡觉都还可能翻滚跌地的时候,人就是走路都有摔倒的时候,家长不能动不动就到学校无理取 闹。再说了,孩子原本就是跌跌撞撞中健康成长的呢。很多家长认为“我把子女送到学校,死活都是学校的事情”,要知道,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并非托儿所,安 全教育家长也应该跟上。因此,家长要对学校多一些理解,一点点小伤大闹学校既不利于孩子成长,又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法院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因为家长胡闹就乱判。《上海市校园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校园伤害事故采取“过错原则”,“意思就是,原告要举证校方是否有过 错,校方如果没有过错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应该看到之所以出现“课间圈养”这一违背教育常理的现象,正是因为在学生安全官司上学校屡输的原因。如果学校 监管到位、安全教育也到位,那么学生出现安全故事,就是意外,因此学校就应该免责。

  学生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得到全方位的保护,也需要有充足的运动时间。“课间圈养”是学校在懒政,违背了教育原则,无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当立即叫停。

  不该成“死结”

  如果孩子的课外活动成了教育管理者眼里的“包袱”,从哪里去寻找给课间活动“松绑”的动力?如果进入操场、活蹦乱跳就是当然的“麻烦”,那我们在校园管理上是不是还得能少则少?要不要课间活动,课间应该有怎样的活动,表面看是个责任和赔付问题,根本上则是个教育方向和管理思维问题。

  说到底,我们的管理再麻烦,安全上的压力再大,我们都要还校园活动以本来的意义。安全固然是“第一”,但安全不是“唯一”,不是只要安全不要其他,更不是为了安全,对孩子们的课间活动禁锢得越严越好,越死越好。看看现在的教育现实,春游也好,课间活动也罢,莫不如此。

  在基础上,更深层的追问则是,我们应该从管理的方便和“安全”出发,扼杀孩子们的天性和活动的需要,还是以孩子们的普遍健康为前提,在科学管理和安全保障上多想办法?明确这样的选择,才能从根本上让课间活动走出管理思维上的“高危地带”,拥有其欢乐和健康的本质。

  破解“课间圈养”难题需要未雨绸缪

  完善预防措施,采取科学的干预机制

  首先,是要明确校园事故发生后的归责问题,将责任条款尽可能地细化,并以法律形式明确,让大众对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有清晰的认知,让家长、老师、学校等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更加明确,这样,才能避免各种推诿扯皮,学校可以不用迫于舆论和保险压力而不得已“认责”。只有去掉后顾之忧,学校才能敢于、放心地让学生课间撒欢,而不至于因噎废食。其次,校园的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在鼓励孩子们多参加各类活动的同时,需要教育引导孩子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从硬件设施到体育运动的科学设置,从安全教育到日常保护,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严密的管控。另外,家长也要本着平常心看待孩子们活动中的磕磕碰碰,配合、理解和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各项有利孩子身心的活动。

  让孩子们回归操场,该跳的时候跳,该跑的时候跑,营造一个安全和谐、轻松欢快的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有益身心。期待保障基金托底之外,有更多制度化的细节设计,为孩子的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摒弃教育短视

  如何把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就需要根除校方对学生教育上的短视行为。一方面,需要从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出发,制定既适合学校教育管理,又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管理制度,把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在抓好孩子管理的同时,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强孩子们的安全教育,教育引导孩子在开展课间、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同时,注重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既要鼓励孩子们多参加各类活动,又要教育孩子们在参加活动中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再次,学校要充分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探索和建立开展课间活动的有益机制,在认真执行国家每天运动1小时的规定基础上,可以探索课间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开设如踢毽子、做小游戏等不太剧烈的游戏课间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间生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加油站,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管理,更离不开老师们的教育,不能因为出于安全考虑,就忽视了孩子们的健康和素质提升。唯有摒弃对孩子教育的短视行为,多从管理路径的探索、教育方式的转变上,来实现学校管理与孩子健康成长的有益结合,才能为学生们搭建起一条健康成长的有益之路。

  (据工人日报、广州日报、四川新闻网、荆楚网等)

关键词:课间圈养,安全教育,监管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