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微信故事”走红被造谣,为何能刷爆朋友圈?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14 06:49: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11日是微信年度重头戏——公开课活动举办日。为此,微信专门推出“我和微信的故事”测试版,让用户“晒图”。然而谣言也随之而来,说这个链接会盗微信号和支付宝号,并在网上迅速发酵。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称,10日晚上的造谣事件导致上百万用户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微信服务器也几乎瘫痪了。

  “微谣”的杀伤力令人惊悚

  谣言流布出恐慌情绪

  面对此次谣言,从“智”来说,当事链接是腾讯官方的“qq.com”,而支付宝早在2014年初就被微信屏蔽了,在微信内根本无法使用支付宝,更谈何用微信链接导致支付宝被盗?从“公开”来看,10日晚间,微信和支付宝连夜发表声明辟谣,称该链接不是病毒或木马,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广州、深圳、江苏等地网安部门也表示,该链接指向为腾讯公司,未发现病毒。但问题是,腾讯的说法是,“百万级的用户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了,他们一提现、一解绑的时候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瞬间有非常多的用户解绑提现,我们这个服务器也几乎挂掉了。”盲目恐慌带来解绑与提现中的踩踏效应,结果,这种效应反过来又似乎“佐证”了谣言。智慧也好,公开也罢,似乎仅仅也只是让谣言的病毒式爆发“稍事休息”。

  眼下,还不知道这则谣言风起于哪里,但“我和微信的故事”居然能扯上支付宝盗号,显然警示了手机“微谣”的惊悚杀伤力。中国互联网协会此前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再创新高,已超9.05亿。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式微,微信已成为网络谣言的重要“战场”。农夫山泉、康师傅、肯德基……有无底线炒作、有无竞争对手“营销”,若真要筛选出“年度十大谣言”,微信怕是要占到半壁江山。

  这当然不是说微信即原罪,也不能诛心于腾讯与宝宝们的“过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相对封闭的私人朋友圈,传谣的速度把辟谣的脚步远远甩在身后:比如面对盗号谣言,很多人选择了“随手转”,而面对此后的辟谣,大多人选择了“随眼看”——这恰恰是权威辟谣在微信通道“到达率”有效的根源。一言蔽之,社交媒体越封闭、越私人,辟谣和澄清就变得越艰难、越费力。

  新年伊始的盗号之谣,让我们再度领略了“微谣”的杀伤力,治理手机端谣言,恐怕已到了斗智斗勇的时刻。

  引爆群体的不安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金融模式在不断更新。正如周围有同事抱怨:“好不容易弄清楚余额宝干什么的,又来了互联网P2P理财,实在弄不明白。”社会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大众对很多东西都无法理解和相信,一旦谣言来袭,原本大众的焦虑就会变成应激反应,进而成为谣言传播者。

  就本次“盗号谣言”来看,很多评论认为是“蝴蝶效应”“从众效应”,这样的解释当然没错。除了谣言本身,更应该关注还没有建立起来的社会信任体系。比如人们更关心,手机钱包被人盗用了怎么办,有没有相应的赔付机制;移动终端时代,手机中的财产法律保护机制是否完善;当下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的级别,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解决,而且要给大众普及。互联网企业有义务巩固“后方”。

  当然,社会信任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群体间的信任,而是要让社会多一些安全感,别让大众消耗在不必要的担忧之中,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人们的信任可能滞后于新事物,但是千万别让信任迟到太多,如此,谣言来临时,社会应对起来才更加淡定。

  谣言猛于虎,不只是扰乱人心那么简单

  引发“蝴蝶效应”

  很显然,这是一起失控的“蝴蝶效应”,其实出现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关网络平台,声称的“自净功能”未能发挥作用,更没有有效监测、控制来自微信朋友圈的谣言,反倒受到其牵连与控制。如此看来,在一个公共平台里,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提供者,可以抱以“责任在别人”的旁观者心态,更不能以抹黑同行来抬高自己。因为做好自己才是王道,否则别人的故事也会在自己身上重复一遍,甚至比之更为严重。

  有人说,透过此事足以说明“朋友圈已失控”,对于此事的处理,显然也不能仅有“追究法律责任”的口头之惠。相信经过了“挤兑”之风的微友们,此时还有些心有余悸,但更大的一个疑惑是,谁来防控类似的事件发生,出现这样的谣言之后,又如何来进行有效的处理?说在嘴上的“法律追究”,能不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究竟是自罚三杯式的处理,还是由此进行彻底的漏洞补缺,成立专业的打假机构来对谣言或者售假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当然,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同样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是,在“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已成为共识的情况下,如何让其责任落到实处,恐怕还需要更多制度性安排。

  是违法行为

  曾有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称:2015年的股灾,曾多次闪现了微信谣言的身影。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刻,微信中关于“中美金融大战”、“上万亿杠杆资金被平仓”等谣言,迅速扩散,再次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性,给稳定市场信心带来诸多影响。诚然,小小的网络谣言往往具有不可预估的破坏力,哪怕谣言被及时粉碎,但恶果已形成,所谓覆水难收,比如股市谣言让股民受损严重,该如何弥补股民利益?

  但凡稍有法制意识的人都知道,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比如按照《刑法》规定,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捏造并散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虚伪事实等等,将受到法律制裁。对于公民来说,不造谣不传谣当是底线。同时,面对防不胜防的网络金融性谣言,相关企业和我们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做好准备。

  不能放任微信盗号谣言破坏网络生态

  网企对谣言也该负责

  这一段时间,官方和民间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安全和互信的互联网环境,官方也多次掀起“净化行动”,打击互联网谣言就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毋庸赘言的是,在打击网络谣言上,各网企都在尽力而为,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治网络谣言,治标也要治本,本在哪里?简单来说,在于网企,在于技术,互联网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行为和制度,避免谣言借助自身的平台而产生。

  互联网时代,拼的是技术和创意,乃至于时间上的分秒必争,但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也拼的是社会责任心——在商机和公众权益之间,到底该选择谁?“微信故事”链接带来的蝴蝶效应表明了,企业还是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往往因为商机而忽略了风险意识。

  总的来说,网企对“微信故事”链接谣言也该负责,技术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割伤的会是自己。

  要摆脱技术依赖

  技术无解并不代表问题无解。这次风波充分证明,谣言已经超出了微信团队的可控范围,给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将其上升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大事,摆脱技术依赖症,从法治、机制、危机处置能力等多方面着手,系统地分析问题,寻找路径。

  首先是抓住源头,依法惩处。现实中如何看待、追究造谣者,法律与民间认知上早已达成共识。微信谣言虽然传播方式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力推进相关立法,加强执法,对造谣者依法惩处,才能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消除微信谣言滋生的土壤。其次,唯一能击破谣言的就是真实,如果真实权威的声音足够大,谣言就会被掩盖消失。各级政府、媒体、服务商的官方微信,应该加强阵地建设,积极及时发声把握舆论主导权;经过认证的公众号,自媒体大V等也应肩负社会责任,做谣言的过滤器和粉碎机。另外,有必要建立起预警体系和危机处置预案,在谣言传播之初及时响应,通过上述渠道广而告之,微信谣言就难以扩大恶化。

  监管层应构建应有的指挥秩序

  微信谣言的制造是恶作剧还是恶意商业攻击?如何对其造成的公共恐慌定性和衡量?对网络平台谣言传播,建立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需要划定明确的行为边界,建立顺畅的纠纷解决机制。法制和市场,都是互联网商业文明的基石,与互联网微观领域的干预不同,这是政府应该伸出的那只手。

  互联网没有边界,但互联网世界里的行为不可能没有边界。在伪信息流一次次制造互猜和恐慌的情况下,构建应有的行为规范,是对互联网生态最好的保护。无论互联网监管者、企业还是用户,都不能置身事外。倘若放任,只能鼓励蛮荒。微信谣言传播事件,就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提醒。

  (据中国青年报、检查日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齐鲁网等)

关键词:微信故事,造谣,互联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