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现在 输了未来 “注水”简历该拧一拧了
导语: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在很多校园招聘会中,一些大学生们的求职焦虑并未减轻。有的毕业生认为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铤而走险”。 “吹牛”简历吹不出就业美好前程 简历,是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记录,是用人单位用以识别求职者的第一手材料。曾记得有毕业生考了65个证仍然没有找到工作,虽不能考证这些证书能否代表真才实学,但至少其拥有这些证书。与那些把自己简历造假、“注水”的毕业生相比,前者无疑是诚实的。而后者的造假行为,或许一时骗得了用人单位,但是,“狐狸的尾巴”总难隐藏,学识能力如何,恐怕最终会被用人单位识破,到时候受伤害的不仅是其要丢掉饭碗,更会戴上造假、失信的帽子。 简历“注水”暴露学生诚信问题 折射诚信教育短板 从表面上看,“注水简历”泛滥是因为当下就业压力大,求职者想通过一纸厚重的简历来吸引用人单位。但其实,“注水简历”写出了当下学校诚信教育的大问题。这与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的教育有很大关联,“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冒充家长签名、损坏公物不承认”等不诚实行为在中学期间并不少见,原因何在? 一是家庭教育功利化。一些家长把不诚实作为生存技巧教给孩子,认为社会太复杂,做老实人会吃亏。二是学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学校、老师的行为破坏学校诚信形象。比如,把班级超标学生藏起来,检查时不准露面;临时伪造课程表;不要学生说出真实的收费情况等。 更重要的是,求职简历“注水”与高校诚信教育机制的缺乏有关。有专家指出,时下,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对学生的求职简历真实性无暇关注,对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真实性的核查力度也不够,一些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客观上也纵容了大学生简历“注水”的行为。 不诚信行为成本较低 这种夸大简历的行为透露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社会心态,是面对经济转型、择业观转变的情绪反应,它既有学生主观的率性而为,也由客观的就业压力导致,所以无论换做谁,都是无法做正义的裁决者的,在就业压力下,不少学生对自己并不自信,总想让自己的简历显得“高大上”,有的又不肯踏踏实实补短板,就对简历进行“注水”,以求最大限度达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标准。恐怕任何一个毕业生都清楚简历“注水”的危害,可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此举又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点,既来自于简历“注水”不诚信行为成本较低,也体现学校在监督学生求职方面能力不足。 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相应沟通机制,社会上也没有统一的诚信数据库,求职毕业生的简历一旦被查出“注水”,顶多是失去当前的求职机会,并不影响以后求职,所以简历“注水”的成本和后果是不成正比的,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学校对毕业生的求职问题往往不干涉,学生投递的简历也大都不给老师核实,学校暂时没办法阻止毕业生拿着“注水”简历去求职,最多只能平时督促学生用真实简历,进行观念上的引导。 不妨把简历“个性化” 实践与获奖经历“多”,固然是一份“出色”简历不可或缺的优势,但对眼光挑剔的用人单位来说,它们更喜欢用“火眼金睛”从一堆“千人一面”的简历中,物色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个性”简历,从而挖掘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健康的“个性”往往透露着“睿智”,意味着有所思考和有所追求,它不仅能够让人成长并迈向成功,也是让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就不难理解诸多企业为什么如此青睐“个性”简历了。毕业生们欲敲开机遇的大门,看来还得在简历的“个性化”上多动点脑筋。 (据中国教育报、广西新闻网、红网等) |
关键词:简历,造假,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