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以暴制恶?制止违规过马路不能用“脚踹”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05 08:24:3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日前,南京一对夫妻过马路未走斑马线,与一骑车男子擦身而过时女子竟被一脚猛踹,摔倒在一辆汽车后轮旁,十分危险。丈夫以为妻子是被汽车碰倒,还差点打了司机。马路上,人人都应遵守交通法规,遇到不文明行为也应礼貌制止!

  治理横穿马路的不文明行为不能靠“踹”

  “踹”不醒行人的文明意识

  斑马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行人走斑马线,防止因横穿马路而引发交通事故。同时斑马线也是行人的安全线,然而现实中有的司机不让斑马线的现象。我们倡导文明出行,文明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横过马路多走几步从斑马线上通行,与人与己都安全。向这位拿脚去踹横穿马路的人,也与文明相去甚远,给别人危险的举动再增加了一些危险因素。

  有一句话叫“各行其道”,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就是要走自己该走的路,而不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对于横穿马路这样的不文明行为,确实令人生气,但气不过拿脚踹,“踹”不醒行人的文明意识,反而让自己成了不文明的人。文明不仅需要从自我做起,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也需要人们冷静对待,不可以不文明行动来抵制不文明。多一些谦恭与礼让,前面的路会更宽广、更开阔。

  “快意恩仇”无法成为规则意识的基础

  踹一脚成为了一种解恨的发泄,成为一种带有教训意义的警告。被踹一脚总比被车到来得幸运吧?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不遵守规则的现象非常多,破坏规则者有时远比行人来得傲慢、霸道。面对这些漠视规则、践踏规则的现象,人们常常急不得,常常无能为力,哪怕他们牙根恨得痒痒,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此时,踹一脚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人们觉得对于现实中不遵守规则,不敬畏规则者,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踹一脚。这一踹就可以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这一踹也可以给对方长一点记性。否则,怎么办呢?难道眼睁睁看着规则不被遵守,自己被不遵守规则者委屈?当规则不彰时,人们便会寄希望于简单直接的暴力。

  就像最近上映的电影《老炮儿》。老炮儿处理问题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虽然这套规矩离法治和文明有一定距离,但是人们依然觉得这是一个热血的爷们,因为他在捍卫自己坚守的规矩,教训那些没有任何规矩意识者。这就是一种现实心理。当规则意识没有建立时,人们只能去相信另外的一套规矩,哪怕这规矩只是一种潜规则,或者是次道德,但总比没有任何规则强一些。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何人们对被踹倒的女子缺少同情心,反而觉得踹人者有维护规则的作用。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觉得规则没有被遵守,在规则意识缺少的惶恐中,人们希望看到规则的维护者。即使,这个维护者维护的根本不是正常的规则和制度,也根本没有使用正常的手段和方式。

  虽然,暴力有时来得直接有效,虽然,次道德有时来得底线鲜明;但遗憾的是,潜规则与规则总有不可跨越的距离,次道德也只是无法让生活更美好的次道德而已。从来,规则不会建立在潜规则的基础上;从来,文明也不可能以次道德为核心。所以,在面对踹人视频时,人们应该节制自己内心快意恩仇的泄愤,想想规则到底该如何走入人们内心,成为真实而具体规则敬畏?这规则敬畏必须养成,真正能让人感觉到安全和公平的是规则以及对规则的敬畏,而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脚时就出脚的暴力。

  “以暴制暴”不可取,难治不文明行为

  在现实社会中,以暴制暴,似乎从来都没有消停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站在兰州某小区门口的斑马线上,只要见到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板砖砸违章车。兰州老人在斑马线怒砸30辆违章车辆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以暴制暴,以违法对违法,固然出发点是为了正义,是为了善,但却不能够收获良善,只能是暴力和仇恨。这是五十步笑百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既说服不了别人,反而置自己于不义之中。

  具体到南京这件事,踹人者踹人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是为了教训别人要文明走路,还只是为了发泄私愤?这需要警方介入调查,而那对夫妻被人踹了,已经遭遇了暴力,本应该报警,让警察来解决,可却误会司机,甚至还差点打了司机,依然是想用暴力解决。这同样折射出法律意识不强。

  踹倒横穿马路者,谁比谁文明?在不文明行为面前,我们都别装充“文明人”,用法律路径解决就是最好的践行文明。我们没有资格踹倒别人,也不能对别人拳头相向。我们都该心怀法律,对法律充满敬意。

  正视路怒症背后的“愤怒陷阱”

  之于“路怒”,固然可以呼吁和倡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理性对待纠纷,但是,这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对于“路怒症”有观点认为,是个体社会生存压力下焦虑和无奈,在交通领域的爆发。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许多的“路怒症”事件,其纠纷源于对规则的争执,暴力代表着守规则者对不守规则的“武力批判”,其潜意识则是秩序利己的愤怒表达,反映了个体生存空间受挤压的焦虑和困惑。

  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转型期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中涌现,原有的社会平衡机制受到冲击、失灵或者失效,尤其是利益调节机制与社会规则遭遇公平的瓶颈,导致传统信仰和社会准则的信任危机,很多人内心的浮躁状态被放大。

  “路怒”背后的愤怒陷阱应予关注,它不止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它不止是文明素质的问题,而是社会心态的问题。盖上愤怒陷阱,需要更多制度“药方”来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更大程度促进社会公平,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作出更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重大调整,营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心态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重建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据光明网、西安晚报、东方网、长江网等)

关键词:横穿马路,脚踹,路怒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