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浪费超4600亿”太惊人,短命建筑何时休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24 08:57:2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据新华社报道,天津“全国第一拆”、西安市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郑州2010年建成天桥被整体拆卸,短短两月内,就有3起成本巨大的地标性建筑“倒下”。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短命建筑”浪费就超4600亿元。

  拆除短命建筑是一出悲剧

  不能说所有的短命建筑都有腐败问题或者政绩观问题,但事实证明,权力没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城市建设的规划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可保障的法治地位与科学规范。建了拆、拆了建,即便是单纯意义上的图谋政绩,也是不可饶恕的一种腐败,这是官员在餐桌上的浪费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规划与建设的法治监管上,眼下似乎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力度,以致于呈现出比着拆、赶着拆的畸形政风。

  可以说,权力的责任一天不陪绑在这些高大建筑的存亡命运上,拆多少建筑,都是在拆党和政府形象的台,在拆法治的台。(刘雪松)

  “短命建筑”频现,背后是权力任性

  城市规划之殇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6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成本1000元计算,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浪费就达4600亿元。建筑“短命”并非全出于质量问题。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早夭”建筑的背后,都有规划选址不当,地方急于出形象、出效益等因素。

  从记者的调查看出,每一处“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在规划设计上的盲目冲动和短视,正是一些地方长官急功近利,权力欲望膨胀,粗暴干涉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城市规划和建设按照领导的个人意愿转,体现的是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个人的意志,才造成城市“规划跟着领导变,一任干部调一回。”规划建设上的随意性带来日后的处理难题,造成建筑物“夭折”的厄运。官员利用权力,干预城市规划,随意更改城市规划,这无疑是各地“短命建筑”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江文)

  畸形的政绩观作祟

  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所以屡见不新,其大致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政绩观”偏差。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需要和财力困难,急功近利,贪大求洋,追求所谓的“名片效应”、“施政亮点”,盲目追求搞大高楼、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搞了大量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劳民又伤财。

  其二,“红眼病”作怪。有的城市在竞争追求活力过程中变了味,一味地为了竞争而去竞争,进而出现了一些城市建设违背国情、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的实际需要。比如看到别的城市有摩天大楼,我也建摩天大楼;别人有主题公园,我也要主题公园;别人修宽马路,我也要修宽马路”之类的“红眼病”,这就形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应该承认,城市发展速度快,规划也需要适时变更。但规划者不能搞拍脑袋决策,不管是进行商业开发还是修建公共设施,如果没有经过切实的调研和论证,就难免造成规划浪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不要搞一拍脑袋,不要搞心血来潮,要多替群众所想,多释群众所疑,多帮群众所需,多解群众所难,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作为民解难的过程,把科学决策的过程当作为民请命的过程。(安子州)

  遏制“短命建筑”还需专业规划

  要完善追责机制

  要减少“短命建筑”,首先要落实好“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建筑法》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也明确了只要建筑物在设定使用寿命期间出了质量问题,就可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追责主体、追责细节等不明确,规定未能很好地落实。

  除了落实质量终身追责,更要警惕短视政绩观造就短命建筑。现实中很多建筑物“拆了建、建了拆”,表面上是由于城市建设规划没有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而阻塞了未来发展空间,而实际上却是政绩观短视在作怪。而要遏制这种因权力乱规划、乱拍板、乱作为造成的“建筑短命”,也必须要完善追责机制、提高问责力度。(邓子庆)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评体系

  要从根本上杜绝由官员权力任性造成的“短命建筑”,有关专家开出了“药方”。一方面,为城市制定长期发展方案,严格执行权责清单;另一方面,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的损失和浪费一追到底。不管何种措施,都必须彻底扭转官员的畸形政绩观。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评体系,加大对官员的考核力度,避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过分的行政干预。只有实实在在为民谋利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官员的最大政绩。(马若虎)

  用科学规划治好“短命建筑”

  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了发展速度,不能忘了发展质量。从事前决策来说,建不建,在哪建,需要充分论证,多听民众意见;从事后监管来说,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应该有更明确的标准规范。从一开始就把好关,健全审批、监督、问责机制,热衷于大拆大建的政绩冲动才能被有效遏制,城市建筑寿命明显低于预期的乱象才能得到有效改观。(吴学安)

  (据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重庆日报等)

关键词:短命建筑,拆除,浪费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