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从“输血”走向“造血”之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近日,新华社全文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纲要性文件,详细阐述了未来的脱贫攻坚之策。 中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攻坚战”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习近平主席曾在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以前我们说“扶贫”现在讲“脱贫”一字之差,却释放出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现阶段,一味的靠国家的“输血”显然是会“营养不良”的,只有靠自身充分“造血”才能得到健康长久发展。 “精准扶贫”就是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向现在的“精准滴灌”转变,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因地制宜。这不是口号,更不能好高骛远。中国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很多的人过的还不幸福。贫困是共性,但原因又是个性的,每个地方的贫困有着自身的特点,所以“精准扶贫”需要自身“造血”,这样既有针对性又后劲十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打好“脱贫致富”的战斗,实现自身“造血”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到需要帮扶的贫困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既要走马观花,又要下马看花,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具体分析。政策制定的到位、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实现农民的富裕梦。 “精准扶贫”实现自身“造血”除了靠国家的政策扶植,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强身健体”引导贫困地区创新发展思路,鼓励当地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确实保证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人口感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决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脱贫致富”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这项工作需要的可能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果靠外力大包大揽也许会取得短期效果,却不会惠及长久。“精准扶贫”绝不是口头说说,必须落实到位,见到实效,我们期待的是4亿中国贫困人口都能脱贫致富,都能共享华夏盛世之丰富果实,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张武) |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生,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