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之道
●储瑞耕 我最近注意到一些与父母子女关系问题相关的资料,颇受启发;因为父母子女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最基本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是基本的文明要求,值得我们都来下功夫。 仅选三则资料,并且略加点评,以飨读者—— △犹太人有句谚语:父母给儿子东西,儿子笑了;儿子给父母东西,父母哭了。 点评:我想看到这则信息的人,都会陷入沉思。父母对儿女都是爱护的、宽容的,为了儿女父母可以舍弃一切,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儿女给父母一点东西父母就觉得温暖和心疼。反之,我们见过几多儿女天天想着、百般爱护照顾着父母的?生活中的许多事实倒是:一些忤逆儿女,光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想到、不知道回报! 一方面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面儿女孝顺要尽心。——两方面都要做好。当然也不必反过去“父母给儿女东西儿女哭,儿女给父母东西父母笑”。“父母给儿女东西”也好,“儿女给父母东西”也罢,都是亲情表达,理所当然,不管谁送谁东西,大家都应当经常性地来做,而且经常性地“笑口常开”。 △《智慧修行文化中》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永远不是父母的家。 点评:这里的“永远是”,“永远不是”,话说得绝对了,但有其道理。家,理论上讲,父母子女共同拥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之后,自己有了自己的“小家”,从某些意义上讲父母也就成了“外人”,加之生活的经历、风俗、传统、习惯、爱好、思想观念等等的不同甚至冲突,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不免总会有许多不方便和别扭,因此,通常情况下,与长大成家后的子女共同生活,总不如“老两口”“相依为命”来得惬意舒适,换句话说“子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也有几分道理。 ——今天的父母曾经是昨天的子女,今天的子女必将是明天的父母。天道公平,老少无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必有那么多“想不开”。 △已经退休十多年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有“十个切记”的说法,其中涉及父母子女关系的内容,很是实在和精彩:要切记少管闲事,特别是家中的事。孙辈的教育是子女的事,不是你的责任。与子女相处,千万不要罗里罗唆。大事表个态,听不听别计较。要切记年轻人一定比你忙碌。孩子来看你,千万不要找理由强留着,能抽出几分钟来看你就是好事了。要切记处事要大度一点。子女买东西孝敬您也一定要说声谢谢。要切记,不要老想靠子女消除寂寞,根本还是靠自己…… 点评:古来有句话:“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对于小辈们的事情,做父母的许多时候要装聋作哑,装糊涂,不能见事太细。我看实在是经验体会之论,很有道理。作为父母,与子女也要讲平等,而体现平等之一就是像强调子女尊重父母一样,强调父母尊重子女。子女既然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就一定有许多与父母不相干、不应该相干的事情。因此“不要多管闲事”就属于为人父母必须遵循的原则。成年子女在人格上与父母完全平等,因此他们为父母做了、送了、帮了什么父母表示感谢并不框外。人到老年,靠自己为主,对子女可以指望一点(比如突然病倒之类),但过多、统统指望不可以,也不可能。 ——予人自由,自己亦得自由。适用于一切人际关系,当然也包括父母子女之间。 |
关键词:父母子女,关系,孝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