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别给出行添堵,对“分心驾驶”说不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04 08:15: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今年12月2日是第四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为“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据统计,2014年,全国简易交通事故656.3万起,其中因“分心驾驶”而导致的309.9万起,占47.22%;一般以上交通事故中,因“分心驾驶”而导致的共74746起,占37.98%,造成21570人死亡,769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58亿元。今年以来,共查处“分心驾驶”违法行为40.3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1%。另有调查显示,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电话的行为。

  “分心驾驶”是拿生命开玩笑

  “分心驾驶”包括开车时接打电话、玩手机微信、抽烟、低头捡东西等,其危害性常常被驾驶员忽略,却不知这已经成为交通安全的一大“隐形杀手”。近5成交通事故祸起“分心驾驶”,就是最好的例证。可见,不管有什么理由,“分心驾驶”都是不应该的,理应禁止。毕竟,“分心驾驶”就是置车内的乘客人身安全于不顾,是拿生命开玩笑,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他人不负责,理应查处。

  事实上,因驾驶人视线偏离或分心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常见且重要的原因。早就有交警部门警示,人在开车时,注意力要十分集中,既要看路也要作出判断,同时还要操作车辆,大脑可谓满负荷地工作,这时,驾驶人如果打电话、看微信,就会使大脑超负荷工作,必然分散注意力,在此情况下,最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因而,开车打电话、看微信等“分心驾驶”实在要不得。

  问题是,驾驶人“分心驾驶”不是个别现象,已发展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一项调查资料显示:59%的中国车主存在着开车过程中看微信的现象。殊不知,驾驶人一“低头”,危险就“抬头”。驾驶人“分心驾驶”早就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关注,他们建议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审议中,将开车打电话等“分心驾驶”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因为国内交通研究机构一份测试表明,开车打电话,大脑反应速度慢,车祸风险比正常要高出4倍以上。美国一项科学研究也显示,开车打电话导致司机注意力下降20%至37%,刹车的反应速度也比正常慢19%。既加剧了交通拥堵,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其危害不亚于“酒驾”。而“酒驾”已入罪了,开车打电话、看微信等“分心驾驶”为什么不能入罪?(玫昆仑)

  别给出行添堵

  随着微信、微博、QQ等及时通讯工具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司机存在“分心驾驶”的行为。而这种由于驾驶人视线偏离或分心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又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常见且重要的原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根据实验计算,驾驶人每浏览一条消息,就要至少耗费2秒,如果车速是40公里,汽车就要盲驶20米,如果车速是120公里,汽车就要盲驶60米。而不管哪个距离,在驾驶中都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在开车出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注意力,不能有“分心驾驶”的行为。

  不要让“路怒”和“分心驾驶”给出行添堵。我们要安全文明出行,要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要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汽车驾驶人要提高自身修养,不要让“愤怒”和“分心”夺走自己手中的方向盘;要完善相关法律,并严格落实,交通部门要对危险驾驶行为和“路怒”行为,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社会上也要弘扬文明驾驶正能量,呼吁所有人参与到道路安全文明的创建工作中来。

  最后,“文明交通,从我做起,点滴进步,始于足下”。(慕容婷婷)

  处罚需要常态化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目前来看,对开车玩手机的法律惩罚存在三个难题:其一,不够严厉,起不到震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项和公安部123号令的规定,有驾驶机动车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行为的,扣2分;其二,不够明确,并不能包含玩手机的所有“内容”。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利用手机刷微博、抢红包等具体行为没有明确规范;其三,面临执法难。虽然目前电子眼、行车记录仪等监控技术,能够固定违法证据,但是它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的驾驶员被发现后不承认玩手机,谎称是在使用手机导航。对于开车玩手机,曾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其纳入危险驾驶罪,因为在酒驾、毒驾之外,“盲驾”更具危害性。这个建议也是值得有关部门认真考虑的。

  治理开车玩手机,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意识,培养文明驾驶习惯,尽快摒弃“开车玩手机”的交通陋习;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唯有如此,才有望摒弃开车玩手机的“陋习”。(王军荣)

  需要形成常态性处罚机制

  实际上,对于开车打电话等交通违法行为,国家新交规不但明确给予扣2分的处罚和罚款,一些地方为了整治这一现象,甚至还采用了高科技监控抓拍。然平心而论,对于司机开车打电话的执法处罚,不少地方还局限于“一阵风”式的集中整治,并没有形成常态性处罚,这也助长了不少司机的侥幸心理。其实,不只是开车电话需要形成常态性处罚机制,对开车抽烟、聊天、吃零食等等“分心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都应当给予“零容忍”,不少驾驶人员之所以这些陋习难改,正是因为交通执法出于“人性化”考虑没有处处“较真”,对交通违法陋习的“人性化”,实际上就是对守法群众生命安全的漠视。

  随着手机运用的广泛和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开车使用手机导致的“分心”势必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对开车“分心”的陋习进行常态化处罚就越显得必要和迫切,除了交通执法人员正常执法处罚以外,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倡导文明驾驶,拒绝驾驶人员驾车时的任何“分心”。而广大机动车驾驶员也应当时刻警醒自己,再重要的电话,再迫切的沟通需要,都无法相比生命安全的珍贵,交通法规再严厉,处罚再多也仅仅只是一种手段。专心驾驶保障行车安全,既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珍重,更是对自己和家庭亲人的负责,任何“分心”都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遵章守纪“不分心”,让习惯成自然,既能让出现事故的概率大幅降低,再严厉苛刻的交通法规也终究都是“浮云”。(华评)

  (据中国青年报、千龙网、长江网、四川在线等)

关键词:分心驾驶,交通安全,处罚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