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延迟退休来了!还要兼顾群众的获得感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04 08:12: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16》。该报告建议,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这一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推行延迟退休“缓冲期”的安排合理

  不少人反对延迟退休,既是从利己角度考虑,也是因为应对老龄化还有很多选项,比如划转国资充实养老基金、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仓促推行延迟退休,并不利于有效化解分歧。只有拿出有力论据来证明延迟退休很有必要,才能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如果说,一个国家就业岗位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老年人延迟退休就会占据部分就业岗位,毕业生、年轻人必然就业压力增大。目前,我们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人社部设此“缓冲期”,或许也考虑到了经济转型与就业问题。那么,如果从2018年开始延迟退休,是否会对就业产生影响呢?又是否会对我们经济的平稳与快速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呢?

  在人社部已明确延迟退休时间表的情况下,“2018年开始延迟退休”这样的专家建议未必会被采纳。但这也提醒我们,某些建议似乎有意忽视了公众情绪。很显然,只有官意与民意达成一致,延迟退休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慎重考虑的是,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阻力。要化解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阻力,不能简单、急躁,而要有耐心有诚意去面对这些困难。反对延迟退休的公众也不是不讲理,关键在于如何去说倾听、吸纳民意,从而制定更为恰当的政策推行方案。如果充分考虑公众权益,比如推行更具弹性的政策,把选择权交给公众,反对意见必然大幅减少。(冯海宁)

  多措并举,避免操作层面出现“意外”

  以不产生新的不公平因素、不损害产业竞争力、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前提

  首先,设定延退基准年龄必须考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分配的问题,而方案对此没有涉及。比如,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通常需要教育程度更高、更有能力跟踪行业发展趋势的年轻工作者。假如一味刚性要求到65岁退休,那么相关就业岗位就只能被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的老年工作者占据,造成替代率过低的问题,导致人力资源错配。

  其次,设定延退基准年龄必须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差异。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从事体力工作的占比仍然相当大,这部分劳动人口随着年龄增长,创造价值的能力将逐渐下降,统一到65岁退休尽管能够开发老年劳动资源,减少许多专业技术岗位人力资本的浪费情况,但对于更多的非专业技术岗位而言,存在能否胜任、能否创造应有价值的问题。

  再次,该方案引入弹性机制的建议,尽管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引发的一些弊端,但无法避免引发新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有观点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更愿意延迟退休,这样既可延长社会认同感,还能多领取养老金。而其他行业的普通工作者则未必愿意延退。这就意味着,“牺牲”部分养老待遇的将主要是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这等于造就了不同的退休门槛。

  这些疑问提醒我们,一刀切式的延迟退休方案不可取。延退方案必须以不产生新的不公平因素、不损害产业竞争力、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前提。推行延退的背后,要有公共财政、养老制度等相关改革的协调推进。如此,延退才可能取得共识,政府、企业、个人才能各得其便。(徐立凡)

  政府应完善制度,争取获得双赢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不争事实,延迟退休的确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政策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因为政策的调整而不得不延迟退休的职工,可能会产生不良的情绪,抵触甚至不满,另一方面,这些能力有限又不愿意留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究竟还能给社会带来多少价值,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生产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因此各种公司对年轻职工的需求更大,因此大量延迟退休人员很有可能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简而言之,如何引导延迟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创造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社保部门而言,能实现多收少支,减少养老金压力的目的,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为职工多缴纳几年的养老保险外,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可能并不能收支相抵。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政府更应完善制度,争取获得双赢。

  步伐放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步步实现改革并能各取所需,才是推迟养老保险政策能卓有成效的关键,“延迟退休”,得慢慢来!

  延迟退休改革要兼顾群众的获得感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在制定具体执行政策时,则应该避免太过功利。延迟退休,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退休年龄问题。延迟退休被当作解决一揽子问题的重要筹码,其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经济人口总量,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适时开展延迟退休能达成的效果包括规避养老基金中长期风险、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劳动力等。但是,有关部门在通过延迟退休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改革不能让百姓吃亏,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必须兼顾群众的获得感,必须有可以由群众共享的改革成果。

  我国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缴费水平高而养老金替代率偏低(替代率指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的领取水平与其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有学者估算,以这样缴费至少应该达到80%以上的替代率,然而实际替代率却远低于这一水平。发展为了人民,改革也是为了人民,深化退休制度改革,在谋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同时,必须改变养老保险“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让群众真正获得实惠。

  为顺利推行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及时出台相关配套举措,如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国家应通过加大投入有效提高职工养老金领取水平。有关部门为改革配套的“组合拳”打得有诚意,让群众实实在在有了获得感,那么,延迟退休改革的推行也将更为顺利。

  (据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长江网等)

关键词:延迟退休,改革,获得感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