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时事快评

有一种动物叫做“犭贪”

来源:长城网 作者:汪金友 2015-11-25 09:01: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汪金友

  这个字,让人看着很别扭。但我用了几种输入法,都打不出来。可能在中国汉字的电脑字库里,根本就没有录入。后来到网上去搜,发现很多文章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都是用一个“犭”,加一个“贪”字。虽然中间距离大了点,但也能够表达原意,所以我也就只能照搬到此。它的读音,依然是“tan”。

  前不久去河南安阳的内乡县衙,在这个古衙门的照壁墙上,看到这样一只动物。它长约4米,高约2.5米,头似龙,身似马,脚似牛,身披锦甲,口衔铜钱,脚踩百宝,睁着欲望的双目,张着贪婪的大口,仰望东方的太阳,正在奔跑追逐。

  讲解员说,这种动物叫做“犭贪”,自汉代就有。它的胃口很大,什么东西都吃,而且永远也吃不饱。吃完动物吃植物,吃完植物吃金银财宝。把八仙的宝物都一个个吃掉了,还不满足。最后又想吃天上的太阳,并从陆地跑到海边的悬崖上,纵然一跳,太阳没吃着,自己却葬身于滔滔大海。“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的就是“犭贪”。所以自隋唐以来,几乎每个州县官府的照壁上,都雕刻或画有“犭贪”的图像。以警示官员,节制欲望。

  地球上真的有一种叫“犭贪”的动物吗?如果有,谁见过?很明显,像光吃不拉的貔貅一样,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如果貔貅光吃不拉,那肚子该有多大。说“犭贪”爱吃金银财宝,那又怎么消化。要知道把金子吞进胃里,是很快就会丧命的。可见这些故事,只是说说而已,笑笑而已。

  但走出内乡衙门的时候,坐在车上,听几个检察院的朋友聊天,联想这几年反贪的成果,我眼前突然一亮,那些已经抓获的贪官,不就是传说中的“犭贪”吗?虽然他们长的不是“犭贪”一样的模样,但却拥有和“犭贪”一样的心灵。一样的啥都吃,一样的不知足。再往下想,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犭贪”。只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有机会,有的没机会,有的被控制,有的被放纵。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除了“性本善”之外,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性本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物质财富。占有越多,越能够潇洒自如。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温度,每个人的私欲,都可能迅速地膨胀和泛滥。这种私欲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永远都不会满足。满足了第一个欲望,还有第二个欲望;满足了所有的欲望,还会生发出新的欲望。

  古时有一首题为《不知足》的打油诗,其中写道:“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回。”

  按说,不知足也未必就是坏事。1919年,鲁迅在《不满》一文中,就曾这样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在很多的情况下,不满都是一种动力,能够激发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去实现各种各样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但有一点必须记住,任何的不满,都只能向“人道”前进,不能向“歪道”前进。如果路走歪了,前进越快,危险越大。

  在甘肃安西县桥湾博物馆,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真实的“人皮鼓”。相传是当年康熙皇帝下令,用贪官程金山父子脊背上的皮蒙制而成。我只草草看了一眼,就赶紧离开,因为不敢想象那个场景。父子两个,只因贪污了修建城池的拨款,便被处死,并剜肉剥皮,这似乎也太残忍了。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朱元璋的“剥皮揎草”,还是康熙的“剥皮制鼓”,都没有阻挡住官员的贪欲。直到今天,只要有机会,各种各样的“犭贪”,仍会跑出来吃酒肉、吃金钱、吃财宝。

  有办法彻底的消灭“犭贪”吗?没有,起码暂时还没有。但我们可以利用社会机制,防止和控制“犭贪”的活动。比如在那些有权力有机会的人身边,设置一些有效的监督制度,只要“犭贪”一冒头,就立即把它挡住。再就是不断告诫那些心中有“犭贪”的人们,要想不落入大海,就千万不要迈出那不该迈出的一步。

关键词:官员,监督,贪欲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