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公务员跳槽且慢说“热”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1-24 08:30:3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浙商招聘活动日前在沪举行。记者在招聘活动中了解到,不但上海高校毕业生每年去浙江打工的人数在增多,而且公务员加盟浙商的人数也有增无减。公务员“跳槽潮”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对目前薪酬不满意,他们多是“嫌薪酬低”。

  公务员“跳槽模式”开了第几季

  公职人员开启“跳槽模式”,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从劳动关系上说,公务员岗位没有人身依附的桎梏,随来随走,爱哪去哪去。从中国进入“市场时间”那一刻起,跳槽的公务员就不是稀罕事。即便这几年“形势不妙”,乃至高级公职人员也频现跳槽之现象,但从整体趋向上看,仍不足以为虑。数字胜于雄辩:10月24日,201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工作落下帷幕。国家公务员局统计,有199.8万人次报名,最终139.4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本次计划招录人数为27871人,平均竞争比为50:1。上年同时期国考报名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平均竞争比为63:1。看起来,今年国考竞争激烈程度在下降,但这种下降的背后,是“今年扩招25.03%”的现实。换言之,在各种“唱冷”及鼓噪“跳槽”的声音之下,中国的国考并未出现明显降温趋势,反倒平稳如昔。

  有句老话,“干一行怨一行”。尽管职业体验犹如围城,但职业性价比基本是个定量。任你把公职岗位说得多么不堪,在职业溢价比较明显的今天,即便抛开市侩的物质与待遇考量不说,也总有为公共利益而鞠躬尽瘁的情怀与担当,去选择这样的职业,去坚守这样的岗位。换个饭碗,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去职的公务员没有成为权钱的掮客,那么,选择怎样的职业梦想、兑现怎样的职业价值,都是个人的私事。再说,私企或外企也不是“傻白甜”,年薪丰满的岗位,恐怕也不是每个公务员都能轻松担当。

  有进有出,有来有往,这是岗位流动的常态。公务员“跳槽模式”,其实早就开启着,只要大局稳定,没必要过于惊慌。倒是要提防一种诡异的论调:“跳槽热”倒逼权力规制的步子,慢一点,再慢一点。(邓海建)

  别再危言耸听了

  不必放大“热效应”

  表面上看,招聘会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公务人员,似乎看到了公职人员离职的序曲,免不了一番渲染与加工。实际上,不过是“老瓶装旧酒”,所谓的数据依然是年初某平台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政府、公共事业等行业的跨行业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于是,这又是新一波公务“跳槽热”。类似这样的“跳槽热”,从年初热到年底,直到今天,在不少媒体的眼中也还是“或开启”。所以有一个问题是引人深思的,谁都拿捏不准的“跳槽热”、 “离职潮”到底是如何热浪席卷、潮来潮去的?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话,除却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集体关注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传播利用了大众的热情,搭上群众对公务员“跳槽热”关注的顺风车,自我推销自我营销。假如公务员跳槽果真热火朝天,媒体的报道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事实,以利公众知情。但倘若三三两两地离职都成了潮流,那这样的潮流之下必然有暗流涌动。这是值得警惕和警醒的。

  遵循已有的共识,公务员离职过程实际上也是动态的调整过程和多元的选择方式,与企业间离职也并非泾渭分明。如果把离职归咎于形势与待遇,离去倒也是对公众的负责。当然,既不必苛责为个人理想与价值远去的公职人员,也不必放大公务员跳槽的“热效应”。公务员跳槽到底会不会热,一方面是宏观政策趋向左右,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个体公务人员价值取向影响。所谓的离职两要素,“薪”与“心”的问题同样因人而异,即便薪不足高,如果心有所属心有所归,驻足于一份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当然,需要冷眼观睹的是,一方面,一个过于稳定的体系往往会故步自封,难求发展,如果离职的公务人员能够成为搅动环境的鲶鱼,那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相较于全国700多万的公务员而言,1万余公务员实在算不上大比例、高热度,但衍生出“跳槽热”、“离职潮”的话题,大规模的企业间员工辞职迁徙却难与之匹敌。于此而言,建构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均质化、平等化,仍然是任重道远。(高创)

  需要一个权威数据

  事实上,从个别地方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公务员或许远未达到“跳槽热”和“离职热”的程度。以深圳为例,据媒体报道,2014年深圳共有278人离开公务员队伍,2013年,这一数据为247人。虽然人数比上年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数万人的现有公务员队伍,这一比例仍显较低。

  但公务员“离职潮”话题的出现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从一开始“担忧”可能出现,到现在似乎已上升为一种大众印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八项规定执行和反腐背景下,确实出现了一些公务员离职现象甚至不乏级别较高者,无形中放大了公众对于公务员辞职规模的联想;二是一些有限数据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有误导之嫌。

  不可否认,近年来公务员辞职的新闻在舆论中所出现的频率确实在提升,特别是一些级别较高官员的辞职引发了特别的关注。但从职业流动性的角度,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公务员流动未必不是好事,它或是公务员向正常职业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之所以引人关注,与其说是辞职的人太多,不如说是过去辞职的太少。所以,对一些正常的流动确实无必要进行过度解读,也无需将之与公务员的“待遇偏低”等作合理关联。(朱昌俊)

  不必过度解读

  一则,基层年轻公务员的“跳槽热”,是“围城效应”的结果。一些年轻人只是听说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渥、社会地位高,所以就报考公务员,甚至是连续考了很多次才考上。结果真的进入体制之内,才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等格格不入,于是就产生了“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的“围城效应”,最终导致一部分公务员趁着年轻辞职下海,另谋高就。

  二则,公务员的职业瓶颈确实对“跳槽热”的形成带来了影响。鉴于当前的公务员体制,越是基层的公务员,往上升迁的机会越小,而职务升迁和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是息息相关的。与此同时,一些年轻公务员的同学、朋友、同事,却在外企获得了数倍于他们的高薪,或者是通过自主创业成功,获得了物质财富上的极大成功,这都会对处在瓶颈期的年轻公务员心理上带来各种刺激,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

  伴随着公务员“跳槽热”的,是一些企业的“求才热”。一些招聘企业认为,公务员眼界开阔,做事比较踏实、认真、有耐心、诚信度较高,在行政类等岗位它们会优先考虑录用公务员。这背后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终企业获得了它们需要的人才,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通过大浪淘沙,留下了那些真正喜欢和适合公务员工作的年轻人,这自然没有什么不好。(苑广阔)

  (据长沙晚报、华西都市报、红网等)

关键词:公务员,跳槽,薪酬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