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围城,应急预案要能应得急
导语:东北地区已进入今冬供暖季。辽宁省沈阳市于11月1日起正式开始供暖,8日,沈阳遭遇六级严重雾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雾霾指数一度突破1400。有市民称:“出门感觉空气辣眼睛、嗓子难受”。当日上午10:30,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启动重污染天气二级(橙色)应急响应;下午3:30,因雾霾污染进一步加重,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根据污染状况出台应对方案,既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需要,更是保障民众身体健康的需要。可遗憾的是,一级预警发布数小时后,建筑工地仍顶着停工禁令继续施工、环保局官网瘫痪近2小时、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竟不知情……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应急预案失灵是一起公共事件 应急为何“梗阻” 大气治理是一项需要立足长远的事,少不了充足的耐心。前几年,当雾霾这一词初次出现在大家视野中时,人们都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政府部门也是铆足了劲出台措施,治理雾霾。但是,当雾霾成为了一个不能轻易摆脱的敌人,最初的那种治理积极性还在吗?这是值得追问的。我想这也是雾霾天应急预案在沈阳“梗阻”的重要原因。 笔者注意到,据辽宁日报报道,就在这一轮雾霾天来袭之前的10月23日,辽宁省召开了全省抗霾秋冬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如果出现雾霾时应急措施落实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将严厉追责。应对不力与疏忽麻木理当被追责,希望这样的追责制度能够真正落实下去。 此外,尤需思考的是,如何始终保持对雾霾的警惕性和治理的积极性。应急预案“梗阻”可能仅仅是表象而已,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平时就忽略了治理的重要性,到了该应急的时候才显得手足无措了。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治理大气污染纳入到了官员的政绩考核范畴中,这样做当然是一种进步。而除了内部监督,若能将公众的声音和意见更多地纳入治理工作的评价体系之中,无疑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公众的监督能给官员带来压力,才不会出现雾霾指数已严重“爆表”,而相关职能部门还仿佛“一无所知”的怪现状。 谁该为此次预案失灵承担失职责任? 根据《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规定,未按照要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措施的,要进行责任追究。这一规定很有必要。因为只有严厉追责,才能强化有关方面的责任意识,避免类似情形的重演。 笔者认为,这是一起公共事件,应该认真反思。所谓“公共事件”,一般是指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和重大影响。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失灵,对当地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医院呼吸科门诊、住院病房的病人数都有所增加;再比如,工地在空气严重污染情况下照常施工,未对机动车进行限行,这会让某些单位、某些人养成不良习惯,最终危害社会。 此外,应急预案失灵还损害了当地政府形象及法律公信力。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也是一种郑重承诺,不按预案规定操作自然会影响政府形象。而且,各地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时都是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当预案失灵,不免会连累相关法律。 灾害面前,应急预案要能应得急 按照国家对于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的部署和要求,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领域,除了加强日常治理工作外,对于包括天气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都已建立起了相应的预案。应急预案,不是一些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关起门来研究研究就可以了。应急预案的价值,就在于实施起来应得急。 无疑,沈阳重霾围城、应急“梗阻”的一个警示在于,各地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编制、管理、后续培训与演练上,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治理雾霾,有效果还得有效率 应对雾霾,兵贵神速。从二级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应急响应,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但是,如果迟迟落实不了,应急变成了慢动作,既体现不了效果,更体现不了效率。雾霾锁城,市民无奈,任凭雾霾肆虐,市民便多了一分风险,少了一分安全;也会多了一份抱怨,少了一份理解。由此可见,需要升级的不仅是应急级别,更应该是责任意识;需要打通的不只是应急联动,还应该是执行中的“肠梗阻”。面对雾霾的造访,如果多一些责任意识,就不会处处被动;如果多对接民众的殷切目光,就不会行事慵懒。 诗人说:“云朵之上,天空奢侈地蓝。”驱散雾霾,迎接蓝天,当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如果陷入“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懒政逻辑,如果缺少“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如果既不愿意在“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上迈开步,也不愿意力破“中梗阻”,所谓的蓝天梦就只能是遥远的梦想。应对雾霾,民间在行动,有人拿出了小贴士,有人奉献出了全攻略,也有人戴上了防毒面具,职能部门更需行动起来。 时节已过立冬,供暖正在加码,一边是供暖,一边是雾霾。我们固然不能刚吃饱饭就骂厨子,但治理雾霾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多想出好点子,多让好点子落地生根,治霾也许就没有那么难。 (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长沙晚报等) |
关键词:雾霾,应急预案,空气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