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你幸福吗?请勿让城市幸福感沦为数字游戏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1-05 08:37: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在京发布,“小康社会·幸福中国”成为今年新主题。本届推选活动从6月份启动后,累计8000多万人次参加了公众调查、抽样调查和大数据采集。经过活动组委会评审,成都、宁波、杭州、南京、西安、长春、长沙、苏州、上海、北京十座城市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

  幸福感榜单如何“榜担”幸福感

  城市是否具有包容精神

  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感,并不只是那些一脉相承的本地常住人口的幸福指数。而是这座城市当中的外来务工者、求学者和创业者,在这些人为城市的发展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城市本身是否还能具有包容精神——不搞外来人口差异化政策,提供平等的升学、就业机会等等,这才是衡量城市“幸福感”最重要的标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算一个城市自身建设的再好,再富有,但它在政策上搞对外排斥,搞地方保护主义,那这座城市就不配谈“幸福感”这个词。忘了那些在城市发展建设初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城市清洁工,基建力工——他们承担了大量繁重而艰辛的城市建设任务,拿着社会最底层微薄的工资,却依然饱受歧视和差异化政策的困扰。

  而在今天,当我们讨论一座城市是否让人感到幸福的同时,是否会下意识地将这些人排除在外。那些每天汗如雨下的外来务工者、求学者、经商者,他们若没有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幸福,在子女升学,家庭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都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待遇。那么现在我们所衡量出来的“城市幸福指数”,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实在大可商榷。

  揆诸现实,如果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是幸福感的基础,而那些让城市本身拥有幸福权利的人,他们今天又是否过得幸福?恐怕我们的眼界还远没有给他们相应的期许和尊重,过高或者过低,或许都是这个时代的忽略与偏见。(姜雨桥)

  能否回归于“让生活更美好”

  公务服务质量的体现,从来都不是刻板语境下的宏大叙事,而是萦绕于城市中核心力量——人身上的具体细微,比如低阶的吃饱温暖、工作稳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高阶则如物价平稳、社会安定、吏治清明。

  所以说,城市的幸福感最终要回归到城市居民的真实体感中——在所身处城市中,通过递进实现的个人需求层次,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感到满意;通过由己及人的群体性观察,对这个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感到满意,通过看得见的公平与正义中,对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和法治建设感到满意。换句话说,这里的最具幸福感最终将回归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那句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于此而言,这里的“最具幸福感”,与其说是颁给一个城市,不如说是颁给一个城市的居民。

  一个城市的幸福感的获得,它映射着城市公共管理者的智慧和决心,彰显出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再到城市经营的嬗变,当然,其中不变的核心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个体权利的实现,并最终落脚于——让人的生活更美好。(高亚洲)

  要警惕城市幸福感沦为数字游戏

  虽然设立城市幸福感排行榜有诸多益处,但也并不意味着就 真的毫无瑕疵。笔者认为,要警惕城市幸福感沦为数字游戏的危险。这也就是说,当地党委政府希望提升排名的初衷固然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措施上,如何让城市 幸福感“名副其实”,避免陷入“以数量论幸福”的恶性循环当中,却是关键中的关键。

  事实上,要防止城市幸福感沦为数字游戏,并非是要否 定指标化,而是要彻底转变一味“求规模、求数量”的城市发展理念。就拿此次“最幸福”的成都来讲,固然其美食早已誉满天下,气候也颇为宜人,但是否真的能 够称得上第一,却值得商榷。毕竟,成都的堵车情况早已闻名全国,很难想象每天花费3个小时在上班路上的人,还能剩下多少幸福感。更何况,此次助推成都蝉联 桂冠的多项指标也有“一叶障目”之嫌。以“医疗福利幸福感最高”为例,虽然成都拥有多所知名医院,但排队难、看病贵却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若是只强调其拥 有三家医院和名医专家的数量,却对公众看病就医的便利性、医药费用是否合理绝口不提,岂不是数字游戏的真实写照?最值得深思的是,人口大范围流动已是社会 的大趋势,而成都纵然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可外地人却依然难以公平享受到成都的社会福利。试问,这种“分内外”的数字游戏,又岂是“最幸福城市”的应有之 义?连续两年蝉联的桂冠,又有多少可信度可言?

  其实,城市幸福感排行榜之所以沦为数字游戏,根源还是在于某些地方党委政府动机不纯、心 态偏失。为了让自己的政绩单既有含金量又显得亲民务实,便不顾一切要拿到“城市幸福感”、“城市发展潜力”等诸多金字招牌。岂不知,真正的幸福感是来源于 公众对生活质量、社会环境的满意程度,而不是体现在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当中。各级党委政府唯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扭转畸形的政绩观、权力观,将城市发展理 念从追求总量规模转变到注重公平共享上来,切实为公众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才能最终换来“满满的幸福”。(陈飞)

  “幸福感”应该是种什么东西?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幸福是一种主观上的成就感,是心理预期与行为能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心理预期过高,行为能力过弱,都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大打折扣——有些人名利双收,却依然不幸福;有些人身无长物,却生活得很快乐。

  只不过,幸福感除了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也应该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客观成分,尤其是健全的社会支持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一项调查显示,当前人们获取社会支持最多的是家庭、朋友、同乡等传统社会关系,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基本上处于“帮助较少”的水平。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仅仅依靠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因此,建设“幸福感城市”,需要形成多方合作、公众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弱势群体“保驾护航”。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领域,老百姓的神经更加敏感。不论是改善市民的交通出行,还是关爱老年人生活,抑或降低老百姓办证办事成本,加强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消弭那些可能使人们苦痛和烦恼的因素,通过切实的举措来提高老百姓在市场经济中的机遇和地位,通过社会保障来提升民众幸福感,正是“幸福感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幸福感是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将所有调动人情感与心理的元素,都精确地嵌入其中。建设“幸福感城市”既需要公众内部的“自我救赎”,通过奋斗不断改善生存生态,塑造良好的心态;也需要外部的“保驾护航”,加强公共服务,健全社会支持。只有这样,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有品质。(杨朝清)

  (据中国青年报、光明网、红网、中国江西网等)

关键词: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