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报名“冰火两重天”现象值得思考
导语:为期10天的2016年度国考报名如今已过半程,截至19日17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已有超过32万人报名本次国考,最热岗位竞争比已达1430:1,不过,仍有1300余岗位至今仍无人报考。 2016国考最热岗位竞争1430:1 报名冷热不均 本次国考,计划招录2万7817人,比去年增加5500多人,增幅达25%,再创历史新高。由于扩招带来的招录基数增加,目前,2016年度国考报名的竞争比仍低于去年同期。 国考专家、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于洪泽说,考试人数的增加,基于国家对于明年高校毕业人数预测上有提前准备作用。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在录用方面就会带来专业上等等的利好。 目前,最热门岗位来自人社部的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招录比为1430:1;排名第二的为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某岗位,竞争比例为794:1。今年,有人报考的职位已达1万4301,占总职位的91.3%,不过,仍有1358岗位无人报考。 于洪泽认为,最热的每年都不一样,但热的道理都一样。普遍的道理,职位的社会辨识度高、国家机关;第二是报考条件相对宽松,专业、学历等等,适合很多不同的人。很多同学因为专业限制,只能到这里来。 为何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焰? 是个利好消息 今年的招录的国考职位,首次全部面向体制外考生招考,旨在让基层公务员扎根基层工作,让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定。职位多数要求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明确了备注要求,就是表明了一种态度,今后的公务员队伍需要一大批能够扎根基层、能够吃苦耐劳的有志青年,招录条件公开化、系统化,为报考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报考条件苛刻,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也是深层次考验着报考者。试图从公务员队伍中寻求安逸的生活已经宣告结束,妄图不努力工作得以升职的美梦彻底破灭。如今的国家和单位组织,更多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年轻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考验自己,挑战自己,锻造自己的年轻人,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挑起祖国的未来大任,这正是国家和党期望看到的一批有希望的年轻人。(胡泊) 是“水火难容”的无奈 目前,报名人数最多的前十大岗位中有3个岗位来自人社部门,其余分别来自机关事务管理、地震部门、海关边检。本次国考共提供15659个职位,这十大岗位,累计报名人数就已接近10000人。可以用“千里挑一”来形容了。 这些热门岗位可以分出三个层面。 其一,权力岗位。比如人社部的岗位,人社工作看着不起眼,其实是最有实权的。公职岗位招录,人员档案管理,别小看这个职业,谁进入公职单位不从这儿过?进入人社部门,意味着很多人都会买你的账。而海关、边检意味着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其二,前途岗位。一样火热的还有机关事务管理,机关事务虽然繁杂,可是最靠近权力机关,可以接触掌权官员。当上秘书意味着今后的飞黄腾达,看看在一些基层,给领导开车的,给领导倒茶的,给领导写材料的,有几个不被提拔?权力的近水楼台,导致了激烈的竞争。 其三,轻松岗位。让你想不到的是,地震局的招聘岗位也很火热。正所谓是各取所需。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就靠近权力机关。想发财的就靠近审批机关。想轻松的,就找个别人看不到的养老的地方。这个时候以往无人问津的地震、科协这样的地方也就火热了起来。 火热的岗位,有前途,有钱途,还轻松。那1300多个无人问津的岗位又是何路神仙?虽然没有报道,我们也已经心里有数了,不仅工资不高,而且没有前途,也不会有人找你办事。这在各地的公务员招聘中早就已经呈现。 这说明腐败问题不能轻视,权力约束需要加强,升迁制度需要合理,不能是有的行业青云独步,有的行业到老了还只能是个办事员。还需要反思的是部门和部门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岗位和岗位之间的利益差距。不能让公职岗位有的是肥肉,有的是骨头。“国考千余岗位无人问津”需要制度疗伤。(郭元鹏) 冷热不均的正常与不正常 分析一下,岗位冷热不均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含金量”,也就是岗位本身的吸引力问题。受到冷落的岗位,基本在风景、前景、钱景这“三景”上,都不尽如人意,没有什么竞争力。从“风景”上讲,地区差异是客观的,这无法避免;但“前景”和“钱景”上的差异,一个是发展前途问题,一个是工资收入问题,却是可以弥补的。 岗位之间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均主义,但如果不同岗位之间,存在着过大的差距,却是不容小觑。让生活在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包括公务员在内。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基层工作,在艰苦岗位奉献,不仅得不到制度救济,反而收入不高、前途逼仄,这显然是大问题。特别是当下,公务员收入基本阳光化,为什么像海关这样的部门,始终给人“有肥水”的感觉?“风景”不好,也可以“前景”“钱景”补偿。如果建立起了科学的补偿机制,何至出现岗位两重天? 还有一个则是“门槛度”。有网友提出,很多受到冷落的岗位,自己其实挺有兴趣,但由于门槛过高,没有报考资格,只能“望岗兴叹”。任何一种选拔性考试,都希望好中选优,但门槛设置是一门科学。如果门槛太高,则可能把人才阻挡在外,而且会助长当前愈演愈烈的重经验轻潜力、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倾向。 有专家曾经表示,目前大多数公务员岗位,其实具有大专文凭就可以胜任了。拿学历来说,高学历与高能力结合,这才有意义。如果只看文凭,那么直接面向博士、硕士,直接对接985、211高校,又何必再组织考试呢?其实,把门槛稍微定低一点,并不妨碍招录高层次人才。如果我们认可高学历等于高能力的话,那么这种能力,就可以通过考试体现出来;如果笔试和面试,两次考试,都不能考出能力,那就是考试本身存在问题。人们可能愿意接受给高学历人才适当加分,但也希望给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门槛设置得太高,年轻人可能折翼一个梦想,国家可能失去一个人才。 国考冷热不均,有正常也有不正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不正常”把把脉、治治病。而且,由于公务员考试具有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这么做也是给社会做榜样。(毛建国) 需要正确引导 对于国考报名职位严重冷热不均的情况,有关部门需加强情况研究和应对,引导考生在选择报考职位上不要“扎堆”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发达地区职位,需综合自身情况考虑一下“冷门”职位,做出理性明智的报考选择。 第一,从政府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将公务员工作性质与待遇作为选择报考的主要原因的现象,首先,政府应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实现 公务员社会保障政策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并轨,缩小二者之间的福利差距;其次,政府应尽快完善公务员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务员职业行为的约束, 有效避免权力滥用等现象的发生;再其次,政府继续完善公务员考录机制使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最后,政府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相关政策, 形成公务员体制内由基层向上流动的晋升机制,从而避免大学生对于公务员体系内核心职位的盲目报考。 第二,从高校角度来看,学校应注重对于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将理想抱负与就业选择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 目标更加准确、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现象的出现。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进行就业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本专业领域找 到适合的工作,避免学生为了追求热门职业而放弃专业就业领域的现象,从而避免专业人才的浪费。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探索自身的潜能,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做 好充足的准备。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应注重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理想抱负,进而作出更为理性、符合自己理想抱负及兴趣爱好的职业选择。 (据央广网、北京青年报、中国江苏网、红网等) |
关键词:国考,报名,岗位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