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14年凿石建桥其实是“被愚公”
在河南省辉县市太行山的山沟里有个平岭村,村里有座“一人桥”。之所以叫“一人桥”,不是只能通行一个人,而是因为其建造者只有一人,这个人叫郭池善,平岭村人。这是一座跨度13米、长40米、宽6米、高12米的单拱石桥,由大小6万余块石头砌成,是郭池善花了14年时间修成的。(8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看完这则新闻,笔者有五味杂成之感,先是感动,再则感慨,最后更多的是唏嘘不已。感动是因为郭池善老人不顾家人反对,1994年开始起早贪黑,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干,一块块地备料、搬运,人工挖运土方7000多立方米,石料2400立方米,2007年硬是将石桥主体做完。今年,他又出资购买、安装了桥体上的护栏。一位老人,不用机械工具,仅用自己的双手,不费政府一分一厘,不需村民帮忙协助,建起了一座便民石桥,这种义举令人感动,新华社报道的标题誉其为“当代愚公”,网友们纷纷跟贴称“当之无愧”。 感慨什么呢?笔者以“小人之心”猜测,郭池善老人当初下决心独自建造一座可使村民少走几百米弯路的石桥时,是万万想不到要花上14年时间的。在“功成名就”后,他说“一年修不成就5年,5年修不成就10年,我这辈子总能修成。我一辈子修了一座桥,留给后人,也算没白活!”这话放在今天来说自然豪情满怀,但难免有给人“马后炮”的味道,假如当初他就知道一干要14年才能全部完工,人们可以很“合理”地怀疑他能否下得了决心。人生有几个14年?平日在城里上班,周末自己独自回老家山沟里凿石建桥,2000年退休后就一门心思建桥,一般人能坚持得了吗?期间他没动过放弃的念头吗?而郭池善老人挺下来了,但挺得实在不易。 不过,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郭池善老人孤身出力出资凿石建桥14年期间,竟然没能感动政府有关部门、村级组织、以及村民。建桥是村级公益事业,是政府应有职责。村委会如“囊中羞涩”难以筹资,理应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拨付。老人建桥持续14年,政府有关部门不可能“闻所未闻”,更多地可能是视而不见,漠然置之。而村民似乎也是“铁石心肠”,毫不为老人的义举所动,见不到“搭一把手”的帮助,收不到一分钱的赞助。这样的结果可能更出乎郭池善老人所料,也戳痛社会的软肋。 郭池善老人有如此令人动容的义举,自然堪称“当代愚公”。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老人原本不想成为“当代愚公”,而独自建桥之难实在难以预料,要花如此长时间、费如此大的精力实属无奈之举。假如当地政府支持公益事业不缺位,假如村级经济组织不缺钱,假如受益村民不缺公益心,估计建一座跨度13米的石桥不可能要14年才能完工。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人其实是“被愚公”。“被愚公”背后折射的是当下部分农村公益事业之困。 “愚公”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其精神值得学习。但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建一座便民的小石桥,要一个老人独自花14年时间去践行“愚公精神”,无奈地“被愚公”,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深思,而且还应该有人觉得羞愧。(徐林生) |
关键词:老人,凿石建桥,公益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