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人大毕业生高职回炉究竟多丢脸?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 邓海建 2015-08-07 14:52:5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2010届本科毕业生“回炉”读高职?近日,有媒体围绕这名乔姓毕业生刊发了一篇人物报道,但遭多名人民大学毕业生质疑,称同学中并无此人。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证实,在人大新闻学院,无论是2010级,还是2010届全日制本科生,均无该学生。随后,人大新闻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发表公开信,提出包括公开道歉在内的4项要求。(8月6日《新京报》)

  乔先生语义暧昧地拒绝正面回应,而人大则坚持认为查无此人。究竟是涂脂抹粉的乌龙新闻,还是难言之隐的欲说还羞?考证下去,身份上的真相也不难被证实或证伪。有意思的是,在一份代表100余名人大新闻学院校友,署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本科同学会”的联名信中,除要求报道此事的媒体撤下原有新闻链接,刊发更正信息,进行澄清,并消除相关负面影响,亦要求当事记者就报道不实内容进行公开澄清及道歉。

  有什么负面影响,为什么要道歉?这是个心照不宣的问题。著名高校的学生,结果却去高职院校回炉,“颜值”上实在太惊悚了。设若声名被毁,以后饭桌上介绍自己是2010届人大新闻学院毕业生,恐怕就有被人调侃“重返高职”的风险。这让人联想起不久前,因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成为新“川医”,遭致老“川医”——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不少校友反对。不少海外校友甚至“认识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以致对中国教育很担忧。

  声誉如羽毛,自当格外爱惜。不过,抛开当事人“人大毕业生”身份真伪不说,名校毕业生去高职回炉,究竟有多么丢人呢?难道名校就是金字塔尖的“教育神器”,凡持录取通知而被开光加冕四年后,必定前程无忧、前路光明?在概率上说,就算纯粹出于个人趣味,而不是找不到工作的生存倒逼,也不排除名校毕业生去高职进修的可能。再说,社会价值越是多元、上升通道越是开放,名校与职校之间的身份区隔就该越不明显。哪来的三六九等,何来的身份优越感?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尽管有关职校的数字很漂亮,比如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每年为中国输送近1000万名毕业生,国家每年60%的新增就业人口由它贡献……但,身份上的歧视、资源上的弱势、生存上的颓势,在生源危机年代更是不争的现实。与其说,是名校毕业生看不起职校,倒不如说,这就是时代与社会最现实、最势利的“眼睛”。互联网+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罢,乃至于如火如荼的“双创”,没有职业教育兜底,恐怕皆是谈兵于纸上。

  新闻失实固然要致歉,但名校生的“受伤”,真是来自于细节的有欠考量?人大毕业生高职回炉的故事,越是石破天惊,越是揭穿了教育理念与制度设计上的那串谎言。(邓海建)

关键词:高职,高校,回炉

责任编辑:冯晓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