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看海”奇观,留住城市良心
“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当天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7月30日《长江商报》) 虽说急骤的暴雨是城市出现看海奇观的重要原因。但是,每到雨季,全国各地城市一片“看海”奇观,城市内涝如此严重。显然难言正常。针对城市“看海”怪现象,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城市内涝问题之所在,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城市有望告别内涝之苦,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值得追问的是,某些地方为何对地下管廊建设不上心,对城市内涝无动于衷呢?应该承认,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管网工程确实不显眼;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相比,地下管网的社会效益显现比较慢。但是政府没有理由忽视地下管网建设。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关于城市下水道,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说过:“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的房子越盖越高,马路越修越漂亮,但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一些地方暴雨频发,固然有天公不作美的自然因素,但是每逢暴雨,城市看海、汽车抛锚、岸上捕鱼的场景就会重演,一些城市还发生了城市积水淹死人的悲剧。 面对暴雨淹城的质疑,一些城市往往以“暴雨多少年一遇”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缺陷辩解。前几年一场大雨让南京成为一片泽国。对此,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周金良表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南京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城市地下管网设施不能应对暴雨袭击,职能部门负责人还以“国家规范”来推卸责任,显然没有说服力。某些官员只想着城市的面子,罔顾城市的“里子”,热衷于打造夺人眼球的形象工程,而不想着把纳税人的钱用来投资实实在在的地下排水设施、良心工程。政府部门选择性作为,如何让人信服? 前不久,有消息说,武汉因为地铁施工,清末铺设的水管退役。百年前铺设的水管至今正常使用,从未爆管,我们现在的下水道为何常常爆管、堵塞,城市逢雨必淹,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民生优先”的口号常常挂在某些官员的嘴边,有的地方有的人为何光说不练呢?其实,把地上的形象工程与地下的“城市良心”放在正义天平上衡量,孰轻孰重、谁缓谁急,并不是一个疑难问题。政府热衷投资形象工程,不愿意投资公共设施,更不愿意优化地下管网,实际上是政绩观错位、形象观异化。相关部门为何不可以放缓上马形象工程的步伐,把打造形象工程的热情转移到民生小叙事上来。 频繁内涝已经敲响了城市建设的警钟,中央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与排涝防洪效率纳入官员政绩评价体系,督促地方政府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观念,纠正“重建设轻维护”的市政管理模式,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投入地下,完善地下管网系统,增加城市排涝、防洪能力,提高城市应急水平与专业救援能力,让市民少受淹城之苦、溺亡之祸。如此,才能增加民众公共安全感,体现执政者的良心与责任。(叶祝颐) |
关键词:暴雨淹城,地下管廊,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