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选择性排挤”有悖行业伦理

来源: 长沙晚报 作者: 然玉 2015-07-31 09:51: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漫画\朱慧卿

  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记者随后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来无力偿还,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7月30日《羊城晚报》)

  一城之内,特定籍贯的客户群体,遭遇银行业的集体“封杀”。此类极端事件确实少见。这种“差别化对待”的业界潜规则,多多少少有地域歧视的色彩,因而一经曝出便被口诛笔伐。各大银行基于过往教训,转而有针对性地规避风险,固然可以理解。然而,倘若肆意放大自身的“受害者情绪”,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转嫁伤害”,显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众所周知,银行业的核心道德乃在于“契约精神”。由此衍生开去,银行业方才建构起一套完善的行业伦理。就此而言,一家健康的银行,首先应做到规则约定的充分告知,然后是对规则的无差别遵守,以及对合乎要求客户的公平化对待。如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动辄跳出事前宣示的普适规则,动辄追加临时性、无厘头的“额外政策”,这就不足以给市场以稳定预期,更不足以维系赖以为生的信用。可谓贻害甚大!

  “上海多家银行拒给福建人房贷”,这一无比狭隘的做法,已然背离了银行业的理性传统。此一举动,早已超越了正常的“资质审核”范畴,而更像是一种“报复式的排挤”。其实,为了避免信贷风险,各家银行业已有了成熟的审核流程。通过与征信系统的充分对接,通过对资信情况、财务状况、失信记录等信息的考量,银行从业者已能实现对借贷个体的精准评估,故而多数时候能有效规避骗贷、违约等情况。而几年前,福建钢贸商人之所以让银行损失惨重,恰在于后者背离了固有的业务操作规范,以过度宽松的标准,进行了太多不负责任的放贷。当风险不断累加,最后终于集中爆发。

  所以,福建钢贸商人的骗贷风波,根源还在于银行业自身把守不严。从之前的肆意放贷,到如今的任性封杀,当地一些银行恐怕是一错再错了。(然玉)

关键词:福建人,银行贷款,潜规则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