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朋友圈里的云”不再是奢侈事
这两天,你不可能不知道北京的蓝天白云。 新闻里在说,微博上在晒,就算不闻不看,却回避不了微信圈里的那几个朋友天天在“刷天”——当然,除了姿态各异的云,还有段子。 甲说:今儿北京的天蓝得跟神话一样,大块大块的白云多得跟不要钱似的,一出门全都傻眼了,所有人措手不及只得愣在原地:该先迈哪条腿?这是不是得回去换身衣服?后悔没洗脸化妆了。 而乙丙丁,不过是掐头去尾,表达了类似的惊诧。 其实,蓝天白云,本是最寻常之物,就如诗人北岛在散文集《城门开》中说“我的北京”那样——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胸有方向感。 然而,如今不是。晒个太阳望望天,反倒有点奢侈。否则,新闻也就不用将这少有的明朗频繁搬进那方屏幕之中。 因而,朋友圈里那些私人的雀跃后面,隐含的是大众对公众健康的焦虑。人群每天都在应付各种焦灼,食品、安全、教育,甚至还有沉浮的股市,在并不怎么明澈的空气之中,那忽然出现的蓝,其实会营造出下一步就抓不住的悲观。不能不说,段子的狂欢是一种排解,虽然它显得有点无奈,也有点苦闷。 于是,面对这一波的蓝白分明,人们的心态在经受了雾霾攻城略地之后,反倒觉得那如同别人的恩赐。 如此说来,朋友圈里的云,在讨些表面上的乐子之外,更是对生存之境的担忧,这是其一。 据说,北京的蓝天白云是京津冀协同治理,以及降雨和大风合力促成。人为与天时一起发力,看来雾霾也并非坚不可摧。 其二,要说一说段子。 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乐观,强烈到叫人害怕。当各种身份复杂的化学物涌入胸腔之时,依旧能强打起欢笑的精神。当情景切换,亦是如此。 古人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我们被未来记住的,是不是只有面对近日晴好喜极而生的段子了。其实,面对今天的晴空,也当如面对雾霾一样投去问询,它们的消与隐究竟源于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只有了然,才能更好地面对。 当我们将镜头对准蓝天白云时,证明我们不乏对美的敏感,当然不能否认,这敏感是被压抑许久之后的勃发。只是,在对美的敏感之余,我们是否保有了追问是非的力量。一个人,恰恰因为后者对社会的参与,才能让前者更有空间。 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似乎认同了“机械化”的人生——雾霾来了,调侃一下;白云来了,调侃一下。接下来的时光,随它阴晴。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已是老生长谈。只是,每一个层面的“做到”,路仍然漫长。 因势而生的调侃,如果能让个体去思考,也能让官方去追问,那么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也就不仅仅只是商业传奇、朋友圈里片刻的欣喜以及几片镜头下白云。如此一来调侃也是一种参与。 昨天,微博上的红人“老树画画”也贴出了他的新作:天气特么好,人人仰天拍照。你看朋友圈儿里,白云到处乱飘。 画中,那白衫子的散人,也集体抓起相机,对准了天上的云。 但愿此景常在,望一眼顶上的云,不再是奢侈事。 |
关键词:朋友圈,北京,蓝天白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