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直面地铁踩踏事故中的社会安全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朱昌俊 2015-04-22 09:15:1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班高峰期,拥挤而封闭的公共车厢中出现一个晕倒者,或许并不令人意外,但近日这一幕发生在深圳地铁站,却酿成一出悲剧:20日上午8点30分,深圳蛇口线换乘环中线的黄贝岭站,一名女乘客因没吃早餐低血糖晕倒,引发乘客奔逃踩踏,造成12名伤者被急救送医。

  事件发生后,包括媒体、网友等在内的舆论都普遍认为这不过又是公共安全预警不足与管理缺乏的例证,并将之与发生在上海新年夜的踩踏事故进行类比。不过,若将之完全视为一起普通的踩踏事故,这样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简单。

  必须承认,人群确实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在封闭拥挤的车厢中,任何突发性的细节变化都容易引发慌乱或过激反应。正因为如此,强调有效的公共应急管理与训练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人群对于突发事故的反应,也与普遍性的心理安全息息相关。譬如,面对人群中的异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尽快躲避与逃离危险,它所对应的或许正是人们脆弱的心理安全感。

  如果说从人群的反应来判断心理安全显得片面,那么时下社会中一些更有普遍性的例子或更具说服力。就在深圳地铁踩踏事故发生的前一天,一则新闻被配以图片而备受关注:北京海淀区一位老人横穿马路被一红色小轿车撞倒,女司机被吓得蹲在地上一直没有起来。我不知道女司机受到惊吓只是出于对撞到人的担心还是对于撞到老人的恐惧,但联系到现在社会加之于老年群体身上的种种争议,很难说“撞倒老人被吓得坐地不起”这一幕是偶然的。

  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警惕与戒备,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看到城管,人们会习惯性联想到与小贩之间的对立,甚至“脑补”出城管与小贩冲突的画面。比如,医患冲突的加剧,医患双方衍生出“互防”心理。再诸如近年来多次发生的食盐抢购事件,甚至于有文章指出,中国人的疯狂消费行为也是源自安全心理的缺乏,人们急于通过消费去证明自己。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对于公共机构的不信任,或都暗示出社会整体性的不安心理。

  在这样一种心理之下,再来谈公共责任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显然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普遍性、系统性的不安心理环境下,理性的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要无条件地谋求自保。当这种自保心理或行动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加剧社会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对抗。

  就外部的治安环境而言,现代社会较之于过去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安全心理的增强,这样的反差,令人深思。究其原因,它或许是复杂而微妙的,譬如大环境下的制度正义、司法公信、权利救济乃至社会整体性的透明度等等,或都与之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

  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显得足够抽象。就像在一个密集的车厢中,绝大多数时候大家都能保持正常的相处状态,但在下一秒一个小小的异动,就可能引发夸张的群体反应甚至酿成悲剧,将原本被小心掩盖的脆弱的安全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文明的构建,早已被放到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同样重要的位置。而消除社会的不安与恐惧之感,当是一个社会文明起来的心理基础。公共制度与管理的改进,应该直面社会的这种“心理隐疾”,如此方有从容的社会心态与理性的社会关系。(朱昌俊)

关键词:地铁,踩踏事故,社会安全感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