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文体娱乐

古籍借阅与保护可求取“最大公约数”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木须虫 2015-04-20 08:52:0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有市民反映,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此规定,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的这个规定,控制历史文献的使用频率,更好地保护古籍,出发点无须质疑。毕竟许多的历史古籍是“孤本”,很珍贵,除了古籍记载的资料价值之外,本身也是文物,稍有不慎确实可能给古籍带来损坏。

  不过,古籍真正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与利用,藏之深山、束之高阁终非良策。知识全人类共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文献典籍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与典籍,每个人都有平等借阅的权利。

  不否认能够读懂古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对古籍借阅有较大需求的多是一些研究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否认其他群体对古籍借阅的合理性,现实中,一些历史研究已经不是学术专利,个人兴趣、社会组织乃至商业机构,不乏类似的需求,单纯的文凭与职称不能被简单拿来当“通行证”。况且,历史古籍本身也很冷,受青睐的面很窄,没有谁有事无事借部看不懂的古籍来打发时间。

  古籍借阅的保护与利用其实是能够求取最大公约数的,即既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权利,又能够使得古籍本身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成熟的语境下,古籍本身可以不再是知识传播唯一的载体。比如,对历史古籍进行影印,制作复制本,或者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这些足以让古籍“分身有术”,古籍妥存与向所有人开放不再冲突,除特殊的研究需要原本之外,其他借阅者提供复制的版本即可。(木须虫)

关键词:古籍借阅,保护,文化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