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对“为官不为”亮出制度“利剑”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夏沫 张磊 薛家明 向旭平 2015-04-15 11:18: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据媒体报道,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试点经验,中组部已着手开始系统研究“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

  黔西南州兴仁县的做法是:共为“不胜任现职干部”划定12种情形,包括工作不思进取、不谋干事,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等;干部召回后,组织为期2天的集中教育,其后安排为期1-6个月的重点项目建设或中心工作进行跟踪考察。

  “被召回”既是“严管”亦是“厚爱”

  “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是组织部门对现职干部的又一严管手段,显示出组织部门对于现职干部管理的重大决心。

  将“不合格”干部召回,对其进行再“教育”,是对“不思进取、无作无为”的“唠叨责怪”,是对“胡乱作为、庸政懒政”的“轻轻拍打”,是对“效率低下、失去斗志”的“大声一喝”。召回的根本目的并非是要处理谁,而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好干部,将不合格干部进行转岗等处理,从而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每一名现职干部都应意识到召回制度的重大意义,从此刻起,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中庸先生”,远离被召回的队伍。(夏沫)

  干部因不胜任被召回是个好规矩

  干部因不胜任被召回是个好规矩,打破了其能“上”不能“下”的怪圈。对那些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庸官懒官”,就不能“睁一眼闭一眼”。

  好规矩既能惩前毖后,又能治病救人。因为不胜任被召回是件丢脸的事情,想必任何有上进心的官员都会因此受到刺激和触动。只要被召回者知耻而后勇,在红脸出汗后能端正态度、提升本领,依然有机会重回工作岗位证明自己。

  干部因不胜任被召回是个好规矩,意味着“治庸问责”逐渐被纳入制度化进程。近年来,不少地方曾掀起过治庸风暴,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但因为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始终难逃“出错就改、改了再犯”的“死胡同”。如今,基于地方试点经验的“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对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痛批的“为官不为”问题,有了从制度层面治理的希望。(张磊)

   “召回”是不称职干部的一个好出口

  中组部已着手开始系统研究“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反映了有关部门对“为官不为”问题的重视和治理的决心。

  也许有人会说,对不胜任的干部直接免职乃至辞退,岂不更好?但问题是,干部不称职,并不一定就是不想为。比如,有的干部在在质监、司法等专业技术部门上,比较得心应手、业绩突出,但调整到管理岗位上便无所适从。将这些干部直接解聘、降职并不合理。从这个角度看,“召回”是不称职干部的一个好出口。

  一分谋划,九分落实。对组织部门而言,不仅要扎扎实实开展调研,总结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经验做法,更要将理论研究转化成实践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激活干部队伍,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政氛围。(薛家明)

  不妨多给“干部召回”制度一些期待

  与贪污腐败相比,“为官不为”可谓是“软刀子割肉”,不仅危害程度大,而且治理的难度也十分大,敢于在这方面大胆探索,其勇气和精神本身就值得称赞。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干部召回”制度也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不胜任现职干部”划定的12种情形,还显得含糊、笼统,不利于具体操作和评价;再比如,对于被召回的干部的处理方式还值得商榷,仅仅是学习几天就又上岗,能不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等等。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研究的深入,逐一得到解决。

  心理学的“期待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借用这一效应,呼吁多给“干部召回”制度一些期待,让它产生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效应。(向旭平)

关键词:干部召回,庸政,懒政,制度

责任编辑:冯晓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