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厕所”背后的国民性重建问题
中国日报报道,泰国北部清莱白庙,因中国游客如厕的不文明行为,前不久曾一度禁止他们进庙。庙方近日决定另建一处洗手间,供非中国旅客使用。 有人说国人的惯性中有相害的一面,以如厕为例,国人都不习惯便后冲洗,所以每一个人进厕所后,都要忍受上一位留下的污秽恶臭,而自己完事后,又把同样的待遇留给下一位,于是中国人的公厕总是肮脏不堪;而西方人习惯于利人利己,自己的事情自己清洗,所以他们的厕所总是整洁清新。 这种状况看似是习惯不同,而其实质是道德价值的区别。国人重私德而轻公德,人家却恰好相反。因为如此,国人在熟人圈子的表现与在陌生人中的言行,常常判若两人。而国人把这种不同表现也看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也可以解释,国人一方面对贪官恨之入骨,一方面对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熟视无睹。有些贪官落马之后,其亲戚朋友、老乡故旧的评价却是“好人”。相反,如果有人当官而不荫及乡邻,熟人圈子会鄙薄其“不讲人情”。 中国传统的仁爱之道是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而实际上国人重视的只有“亲”和“近”,“疏”和“远”就常常忽略不计了。或者说,大多数人在内心其实是有是非标准的,但这些标准主要是用来要求和约束他人,自己则要凌驾于规则之上。 我们也有“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之类的修身古训,而这只是圣人理想。我们也讲敬天地鬼神,但如果部分中国游客在清莱白庙有起码的虔诚,怎会在如厕问题上现出不敬? 总之,历史和现实造成了诸多国民性的问题,而国民性的重建也是一个沉重的老话题。笔者认为,不如以当前的依法治国为契机,从培养国民的规则意识为起点。法律是公民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则和道德,在一个连法制都被漠视的社会,所谓道德、所谓国民素质都是天方夜谭。而依法治国,又应该从依法执政、依法治官开始。官员理应成为社会的楷模,事实上,政风、官风历来就是社会的风向标。 国人在国外不讲秩序,不讲卫生,未必是他们要刻意给同胞丢脸、给祖国抹黑,其背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只是这种“集体无意识”一旦放在国际背景下就显得突兀、刺眼。依法治国,养成国人的规则意识,提升国人的道德水平,养成国民的文明习惯,重建国民性,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在国际上“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彭联联) |
关键词:中国旅客,专用厕所,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