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真诚的“送温暖”自会感动人心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李杏 2015-02-17 09:22: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又到新春佳节时,按照以往的惯例,各个地方都开展了春节慰问活动,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早在节前一个多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通知要求,确保全国人民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扎实做好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家中。

  长期以来,官方“送温暖”活动可以说是度春节的“标配”,常见的形式是领导干部探望和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年货改善生活,保障他们能过一个富足、温暖的春节。近年来,“送温暖”活动依然在继续,可在群众中的反响却似乎不那么热了,不仅像是“降了温”,对“送温暖”的质疑甚至诟病之声也多了起来。

  实惠又贴心的“送温暖”为何在某些地方变得不受待见?究其原因,在有些群众的印象中,“送温暖”或已沦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以“送温暖”之名送几斤大米、几壶油,临时的帮助既不能彻底改变困难群众的境遇,又容易被一些干部利用来作秀,这种形式不要也罢。

  不得不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些明显不用心的“送温暖”哪里糊弄得了群众。声势浩大地“下基层”,“张冠李戴”慰问困难户,“蜻蜓点水”般扔几包物资,忙着给领导拍照摄像,把群众当成“背景道具”。原本充满善意和关怀的“送温暖”,硬是被一些作风不正的干部念歪了经,蒙受“虚情假意”的恶名。

  “送温暖”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好好过节,在家家户户都团圆欢乐的日子里,尽可能不让一个家庭因为贫困而“落单”,不让节日的气氛放大他们的孤寂与困苦。诚然,一次慰问或许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送温暖”所要扮演的更多是解燃眉之急和传递人情味的角色,本身并不承担解决贫困等人口、经济问题的功能。

  “送温暖”甚至也谈不上什么“制度”,相比于有法律法规约束的各项社会救助机制,“送温暖”重在一个“情”字。在中华文化圈中,春节慰问活动都是一项传统,而“送温暖”的内涵也体现着党的群众路线方针。从官方到民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让人感到被重视、关心的点滴帮扶行为,感动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不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送温暖”依然是符合中国文化习惯和基本国情的合宜形式。

  眼下,“送温暖”的主体是政府,要兼顾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其资源和能量相对有限,而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也加入到“送温暖”的队伍中,为农民工购买返乡车票,邀请春节不回家的学生、员工吃“团年饭”等等。要让社会充满温情,就要找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探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形式,以真诚之心和务实之举惠及更多人的生活。(李杏)

关键词:送温暖,春节慰问,社会救助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