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家庄的实践看规矩与文明之力
●储瑞耕 河北省有个井陉县,井陉县有个于家庄,于家庄有一块块雕刻精湛的碑刻,指导着村庄的生产生活,规范着村民的行为举止。比如《柳池禁约》严明了村落的用水纪律,《整饬村规》规范了不准赌博等民风村俗,《禁山林碑》遏制了滥砍滥伐,为后世的村庄管理和发展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其中《禁山林碑》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为了保护南山的,碑文上写道:禁牛羊,绝砍伐,如有违约者,毁一罚十;纵火者,如违约不认罚者,绅耆乡甲逐出村外。 这块碑文的规矩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中,被“逐出村外”,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和惩戒。正因为如此,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于家庄村民始终遵守着这项村规,没有人到南山打柴放牧,南山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山火。 于家庄的成功实践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其一,规矩是文明的保证措施,没有不行。我们看有些地方,之所以长期没有秩序,乱七八糟,好人好事不香,坏人坏事不臭,其重要原因往往就是没有规矩,于是“不成方圆”。 其二,有了规矩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不行。这样的反面教训实在不少:有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定贴得满墙壁都是,花里胡哨的,可是没人去真正执行,成了纯粹的“花架子”。那有什么用呢? 其三,有人破坏了规矩,就要受到惩处,这是规矩严肃性和有力量的体现。但是,“定规矩”的目的不是为了惩处谁,而是为了谁都遵守规矩,谁都不受惩罚。 其四,规矩变成自觉行动,许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就于家庄来说,保护南山有规矩,用水有规矩,禁赌有规矩,举一反三,其他各项事情都有规矩,于是,平静祥和、淳朴善良、诚信守规、乐于助人,代代相传,就成为了村子的独特品格和主流氛围。 于家庄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牢记祖宗的教诲和村定的规矩,清白做人,认真做事。 规矩是具体而硬性的,人们只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有了硬性的规矩,加上人们的道德约束、互相监督、树立榜样,就变成了文明。 文明是美好的,人人心向往之。 做到文明难不难?也难也不难:没有规矩,或者大家都不守规矩,我行我素,肆意妄为,那就很难做到文明。反之,有了规矩,大家又都来自觉地遵守和维护规矩,文明就不仅不难做到,而且能够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人人都用规矩约束自己,看上去好像失去了不少自由,其实是确保了人人能够享受自由——自由地创造幸福的生活,这是文明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规矩和文明的力量所在。 |
关键词:井陉县,于家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