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口政策之争回归科学
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12日称,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约有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了二孩生育申请,基本符合当初的预期。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者陈友华对此称,卫计委混淆了申请人数与实际多出生人数。从目前申请和审批的数据来看,“单独二孩”政策后多出生的人数将大大低于此前官方的预期。 关于“单独二孩”政策将导致的新增人口数量,其实早在政策实施之初,至少在学界就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不同的预测版本。相对而言,彼时国家卫计委的“初步测算”——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每年新增人口约为200万,算是持中之论。但就现实而言,这一估计或仍远远高于现实。 卫计委发言人称,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约有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了二孩生育申请,基本符合当初的预期,如果仍以当初预估的200万为参照系,两者相差一半,“基本符合预期”的判断显然欠缺说服力。即便考虑到后续的申请人数还将陆续增加,但显而易见的是,按照人口生育的时间跨度,要在短时间再多出一百万人的扎堆申请,几乎不可能。何况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申请人数与实际多出生人数又属于不同概念,从正常角度而言,后者的实际数据还将低于前者。综合而言,“单独二孩”政策导致的新增人口数量将低于政策预期,应该不存在太大的争议。 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是对于当前人口发展形势的一种回应,说明了政策的现实关照性。从统计学上而言,其在一开始出现一定的判断偏差也并不奇怪,但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为何现实的反馈明显低于预期,却还将之归为“基本符合预期”?必须看到,人口政策是否科学,在根本上是看其是否最大限度上契合了社会现实即人口发展的现状,具体而言即是民众的生育意愿。如果面对低于预期的现状,仍不以为然,维护政策的“正确性”,其后果不容忽视。 较之其他的公共政策的实施,囿于人口变化有其自身特殊规律,相关的政策调整也势必切实遵循这一规律,体现一定的前瞻性,方能真正呼应现实。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易富贤在其人口学著作《大国空巢》中发出的警示:降低生育率,减少新生人口,意味着社会持续老化,等人口以这种方式减少后,有生育能力的年轻人比例已经很低,到那时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面临危机。这从日本等老龄化国家目前的状况已经可以看出。此番“单独二孩”政策的现实反馈与政策预期出现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发出提醒,社会生育意愿或被高估了。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何时全面放开二胎的疑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表示,目前还未有时间表,“政策可以调整,国策不能动摇”。诚然,人口政策兹事体大,不可轻易更改,但直面现实却是确保政策科学的第一步。比如随着生育成本的提升,养儿防老观念的淡化,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民的生育观念已经非如往日。那么,再根据以往的生育观念去评估人口政策调整将带来的人口压力,就势必存在着误判。 作为执行数十年的国策,计生政策的调整,当然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调研与严肃的公共讨论基础之上,当不失慎重,不能走极端。但如果一直以先入为主式的态度,以传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生育率,政策的制定难免与社会现实产生隔阂,则无疑是另一种“极端”。当前形势下,再度开展人口政策的讨论,抛开其他观念压力,使政策制定完全回归科学,遵照现实,已经刻不容缓。(朱昌俊) |
关键词:单独二孩,生育,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