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羽绒服延续的“次生灾害”
伴随着5名消防战士生命的消逝,哈尔滨新年这场大火虽然扑灭了,但舆情的火苗一直就没消停过。昨天,网友揪住火灾指挥现场一位哈市领导身上的羽绒服不放,直指这件价值万元的名牌羽绒服,与领导干部的收入状况、与这场火灾的现场指挥身份都不般配。 一身羽毛,引火烧身。又一番“次生灾害”接踵而来。 从通稿引发的众怒,到领导看望烧伤士兵照片构成的心寒,再到名牌羽绒服造成的抓狂,哈尔滨大火明火虽灭,但“民火”依燃。抢镜的领导处处“挨打”,这种情形恐怕是灭火的指挥官们所始料未及的。 网友死缠烂打,说到底还是对通稿严重不满的情绪延续,是领导太爱惜自己的一身羽毛引发的逆反情绪。一位厅官,穿一件疑似万元左右的羽绒服,你硬要说他有多大的事也未必。但网友还是把它当茬找、当事挑,把他唤成“羽绒哥”,摆明了是对这场大火在传播中领导形象过于高大、没有官员受到问责处理而忿忿不平,是为在这场大火中牺牲的5名士兵痛心疾首。 其实舆情这把火,既然第一时间被通稿给点燃了,并不是没有扑救的办法。但相关部门对领导高大上形象坚定维护的忠诚态度,与对社会不满情绪的不屑态度,构成的反差太鲜明、太直接、太没顾忌。 领导干部有几件好衣服很正常,穿到救火指挥现场也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领导干部对于官场文风的不制止、不管束,是网友人肉搜索这种手段的不放手、不放心。 事实证明,对于隔墙扔砖、指名道姓的网络质疑,官员回应的速度,要比官员以群体的形象遭到批评时,来得更敏感些。昨天,“羽绒哥”的帽子一戴上,哈尔滨市委秘书长石嘉兴几个小时后就出面回应称,羽绒服是“女儿从国外买来送给他的,在国外购买的价格不过人民币几千块钱”。 一则通稿伤民意、一张照片冷民心,哈尔滨官方没有一个领导站出来说话,一件几千元钱的羽绒服受到质疑,官员就急了。同是羽翼,同该呵护,为什么官员的集体形象没人答理、个人形象急忙回应?关键是舆论的目光太聚集。 重大事故出现时怕漏了“亲临指挥”的名字,舆情质疑时怕个人的目标太大了。这实在怨不得舆情太难缠,而是为官的理念太本位。 是个行得正的领导干部,穿着讲究些、打扮时尚些没什么大不了,这方面用不着过分在意。领导真正在意的,应该是自己在一成不变的文宣腔调中的形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否得体。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领导在处置诸如哈尔滨大火事件之类文宣中的形象,亲临现场的重要性似乎比灾害重要,甚至比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重要。官民之间对于本与末的认知,有时候已经到了完全倒置的程度,结果领导形象不仅没在民众眼里高大上起来,反而降低了党的威信和领导自身的形象。哈尔滨大火在舆论场上引发的“次生灾害”,就是一个教训。 领导干部的羽毛是否洁净美观,衣着打扮不是关键,关键是与社会大众的心贴得有多近,是领导在文宣中的个人形象与民众利益的诉求是否无缝对接。否则,官员在文宣中的羽毛越漂亮,民众就会看你穿件羽绒衣都浑身不得劲。 哈尔滨大火之后的一场场舆情之火如何灭,光有智慧不行,更需诚意。(刘雪松) |
关键词:哈尔滨,火灾,领导,羽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