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真语文?假语文?到底谁对谁错?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张涨 乐水 2014-12-24 08:36:3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假语文”泛滥

  近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撰文炮轰语文教学中“假语文”泛滥的问题。他认为,“假语文”表现为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以及脱离语言文字的本体教学去渲染所谓思想性和人生意义等做法。回顾那些年我们上过的语文课,“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类问题确实屡见不鲜。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启发式提问正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真语文”“假语文”之争,到底谁对谁错?

  不改

  “见山不是山” 有利有益的训练

  要探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语文”还是“假语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语文。仅仅从字面上来看,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但语言和文字本质上只是一种载体和工具。它们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正因为此,我国常说“文以载道”,意即文章要传达一定的道理才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将语文机械地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却对这些语音和符号背后的意义视而不见,无疑是片面。

  那么,语文教学中需不需要提炼、总结文章的思想内涵?回答是肯定的。相对于数理化来说,语文是一种偏感性的学科,注重的是语感的训练和抽象的表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像教授“1+1=2”这样机械地教授字词段落,学生是无法领会语文背后的意义之美。古人常说学习或欣赏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语文教学的基本工作当然要教会学生“见山是山”,但不能止于“见山是山”,而是要通过“见山不是山”的启发和训练,让学生朝着“见山还是山”的境界提升。读一篇文章,弄清其遣词造句的逻辑只是浅层次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才能让学生的语感真正提升一个层次。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体会文章背后的思想,本就是一种有利有益的训练方式。(张涨)

 [1] [2] 下一页

关键词:假语文,泛滥,贴标签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