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影迷帽子,还需明细账单
2014年度再热门的电影,可能都比不上正在上演的另一出大戏。日前,金逸影视公司的一份招股说明书,一不小心将武汉国资委挂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围观者之众,令这部结尾难料的现实剧的主人公们更是出乎意料。 这份刊登在中国证监会网站上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位列金逸影视2011年度5大消费客户之末的武汉国资委,当年的消费金额为96.5万元。有算盘珠子拨得快的,根据武汉国资委在编人员数平摊,每人看了1万多元的电影。钱是一个方面,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完?对此,众多骨灰级影迷纷纷表示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其实与金逸影视公布的前4大客户相比,武汉国资委算不上彻头彻尾的土豪。招股书显示,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当年消费高达545万,武汉虹信通信、厦门国贸、中国银行厦门分行,这些逾百万的大咖,哪个出手都比武汉国资委阔绰。而武汉国资委被关注,显然与政府行政部门的特殊身份有关。人们疑惑的是一个花纳税人钱的机构,哪来的钱、哪来的时间、哪来的兴致成为影视公司的主力消费客户? 对于金逸影视提供的3年前的数据,武汉国资委第一时间的解释充满着弹性,表示“需要核实”。此后连夜发表声明,要求金逸影视发表公开声明,澄清事实,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显然,武汉国资委这回已经心中有底。 至此,要么两家有一家撒谎,要么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自己的法律担责出面背锅。 昨晚6时,金逸影视通过媒体发布的一份《声明函》,似乎给了围观这场现实大片的人们一个貌似结局的交代,称招股说明书中所列示的96.5万元,实为“武汉国资委以及相关国资体系内的单位合计消费团体票的金额”,是“简化处理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并表示“向武汉国资委郑重道歉”。 以化解误会的方式给这部电影画上句号,对于身处舆论风波顶端的武汉国资委、上市关键节点的金逸影视,双双都是一个体面的、也是息事宁人的结果。但是,在96.5万元的电影消费、百把人的编制、下属20多万人的企业,这组可稀释的数字背后,依然还欠着好奇的人们一个可供信服的明细账。这是这部现实电影未能真正闭幕的所在之一。 而在这场误会的化解过程中,关于电影市场的繁荣、关于组织消费的模式,却是刚刚掀开一个可供社会窥视一斑的另一出好戏。根据武汉国资委相关人员第一时间的回应,“国资委下属企业有20多万人,虽然偶尔也组织下属企业职工看爱国电影,但也不可能看这么多”。那么,2011年上映了哪些爱国电影?为什么需要国资委来组织观看?为什么一部市场化的电影需要通过公费来买单?放之全国,究竟有多少用于电影的公费观摩在滋润着电影市场丰满的腰包?这些公费究竟贡献给了哪些影片? 如要解开这些疑惑,金逸影视挂在武汉国资委名下的96.5万元电影消费明细单,正是一个最好的解剖样本。 |
关键词:金逸影视,武汉国资委,电影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