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争夺高铁”拷问政府决策科学化程度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郭文婧 2014-11-27 08:32: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南相邻县邓州和新野因“争夺高铁”关系紧张。新野民间组成“保路联盟领导小组”,外地的邓州人也纷纷联合声援家乡。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郑万铁路在南阳与襄阳之间的车站规划为邓州东站。如果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将车站建在二广高速公路东,则车站距离新野更近。(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过去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现在是“高铁一通,档次立马提升”。高铁投资大回收期长,但在国家投资的背景下,地方盯着的是“高铁效应”,除了直接带来的GDP之外,还有加快人员、物资、资金、信息流动,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加快产业转移等等综合效应。一座高铁站的设立,往往随之崛起一座“高铁新城”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河南新野、邓州因“争夺高铁”关系紧张,本就在情理之中。

  但就国家投资来说,也必须考虑效益问题,特别是综合效益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这方面重视不够,以至于“跑部钱进”的现象一时非常普遍,但背后却往往是巨额的决策失误损失。因此,不断有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呼吁:“决策应引入科学的论证机制,绝不能依靠个人拍脑袋”。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国家投资项目,多是进行了论证规划的,只是决策机制不够科学化,“规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时常发生,所以才有很大的“争取”空间,也才有“高铁之争”,才有所谓的民间“保路联盟领导小组”。

  导致决策科学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依然是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偏低。其一,广开言路不够,往往是决策机构、论证机构闭门进行,没有集思广益,更没有充分的博弈;其二,决策的先行态度不中立,决策者往往“倾向性过于明显”,所谓的论证往往变成了“命题作文”,给领导意见贴上“科学”的标签而已;其三,决策的程序不够完善,基本上在政府或政府部门内部循环,没有公开,更没有发挥人大的作用,从而也就为“朝令夕改”埋下了空间,给“争取”提供了机会。

  可以设想,如果郑万铁路当初规划决策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对邓州和新野的“历史性机遇”,广开言路,听取双方各自的理由和优势,不仅进行“可行性论证”,也同时进行“不可行性论证”,并将论证报告公开,最后经由人大表决形成法案,群众就早已经知道高铁站将设在哪里、为什么设在那里,可能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高铁之争”了。更重要的是,完全公开之后,还为可能存在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打下了基础。

  谁都知道国家投资是一块“肥肉”,对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是“不要白不要”,类似的争夺在高铁建设之外,今后也是可能发生的。那么,我们能否从邓州和新野的“争夺高铁”中吸取教训,在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呢?“争夺高铁”需要一个最终的答案,决策的科学化也需要一个答案,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答案,决策科学化的答案决定着“争夺高铁”答案的说服力。(郭文婧)

关键词:邓州,新野,争夺高铁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