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弃北大读技校:周浩与工匠精神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2014-11-19 09:14: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读了周浩“弃北大读技校”的报道,读了很多相关评论,觉得周浩身上有种目前比较稀缺的精神——工匠精神。这是一种社会很需要,但又不被看好、没有前途的精神。若干年来,我们弘扬了若干种精神,好像还没有弘扬过工匠精神。这次,周浩弘扬了一下工匠精神,但是,靠一个人,很难弘扬得起来。

  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就是精益求精。每一个好的工匠,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细节有很高要求,平面是否足够平滑,弧度是否和谐完美,他要反复衡量、打磨;别人看来已经足够好了,他觉得还有缺陷。他将自己的审美、自己平素的观察、训练,都灌注于每一个动作,灌注于每一个细节直到完美的组合,追求完美和极致。一个真正的工匠,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制作即创作,产品即艺术品。当特别满意的产品诞生时,他会舍不得出售,就像父亲不舍女儿出嫁。当工匠沉浸于工作时,时间、酬劳、成本等等,都不存在了;过程就是意义,就是价值。一个社会拥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工匠,工匠们就会为社会创造极高的价值。瑞士、德国的工艺及其产品的声誉以及所创造的价值,是举世公认的。问题是,做到这一点社会首先要尊重工匠,即尊重最普通、最少喧哗的、最沉默的劳动,尊重每一个诚实劳动的人。其实中国古代也有鲁班、黄道婆——他们的精神是不是也属于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是不是也应该发扬光大?

  工匠喜欢动手,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思考。工匠的思考,是在操作中思考,把思考融入产品,而不是像哲学家那样地耽于冥想——哲学家的冥想和工匠的操作性思考,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是人这个物种发展得比较完美的结果——说来真是奇怪,似乎这两种精神都不能逃脱被嘲笑、鄙夷的命运。哲学、文学,被很多人归入“不能当饭吃”那一类,工匠总能“当饭吃”了吧?但太辛苦,地位太低、不如“坐办公室”这碗饭吃得轻松、体面。这也是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不被人理解、遭到家人反对的原因。报道说,周浩转投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对该校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学校党委副书记仪忠对记者说:“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如果社会对技工类人才有足够的尊重,有恰当的评价,该校在招生市场上也不会遭受这样的冷遇。哲学不能当饭吃,工匠这碗饭又不好吃,什么饭最好?一要吃得轻松,吃得好,饭还要来得快,一部分人选择了“骗”,从衣食住行,到科研论文、院士头衔,都被假冒伪劣所攻陷。一部分人选择了“贪”,买官卖官,是最热门、性价比最好的生意。

  网上有一张照片,拍的正是周浩在俯身操作,专注、投入,很典型的工匠形象。周浩从小喜欢拆分、装配家里的电器。喜欢动手,喜欢操作性强的活动,周浩从小就显露出工匠的潜质。这样的孩子其实很多,如果顺其天性加以引导、培养,大多可以成为很好或较好的工匠;一方面,他们能为社会提供品质精良的产品,同时,也在为社会服务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如果个人与社会普遍实现了这样的互动,实则意味着幸福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周浩,北大,技校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