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正装日”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巴蜀中学高二(18)班每周三设正装日,男女生这一天都要着正装上课。小小的着装变化引起蝴蝶效应,学生说,上课不打瞌睡了,就连去食堂吃饭也不狼吞虎咽了……(11月6日《重庆晚报》) 男生穿西装打领带,女生黑色丝袜配高跟鞋。对成人而言,这样的着装并无不妥。但若是一群高中生如此打扮,则很容易引起外界争议。传统教育理念下,中学校对学生着装都有严格要求,但这种严格要求并不能说都是正确的,而是有利有弊。其虽能避免学生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千篇一律的服饰也遮掩了学生的青春气息,使不少中学生看上去暮气沉沉。 处在青春时代的少男少女们渴望异性关注是很正常的事,不少学校也正因如此才对学生服饰做出严格要求。其目的虽是避免学生早恋,却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在班上设“正装日”,既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能产生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诸如学生因为身着正装而变得举止优雅、姿态从容,同时也能早早感受到步入职场后的感觉,从而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这些都是由一件衣服而引发的“蝴蝶效应”。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比之毫无个性化的校服,身着正装的中学生能够自觉表现与自身打扮相符的成熟与稳重,这既是因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赢得了他人的赞赏,更是因为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校按照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虽有效,但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处在青春期中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应当考虑到这些。如果学校对此装聋作哑,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故作正经地恪守条例,势必会引起学生群体的反感,最终必然适得其反。其次,传统的中学教育只关注到学生学业水平,却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原本应教给学生的没有教、始终将学生禁锢在学习和分数上的教育不该是教育的常态。即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但从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上而言,中学校的教育目标显然并未完成。再者,遵从规则与发扬个性从来就不冲突,学校教育更应如此。如果只讲规则不讲个性,势必会让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隔阂,这对教育而言显然并不利。 一件小小的“正装”,既让学生找回了被束缚已久的个性和尊重,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同时也凸显了学校在育人方式上的进步。教育本就应该多姿多彩,既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这种回归教育本真、尊重学生个性的做法,正是当下中学教育所缺失的。 |
关键词:中学,正装日,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