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整改形象工程,关键在于约束权力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蒋璟璟 2014-10-13 10:19:2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继10月10日今年首轮中央巡视10个巡视点“晒”出整改报告后,11日,辽宁、新疆也“晒”出整改报告。报告显示,辽宁部分县市举债搞形象工程问题。此前各轮巡视,中央巡视组反馈发现的问题时,也曾提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但随后“晒”出的整改报告中,并没有具体详细的巡视整改措施。不同以往,本轮巡视整改报告,辽宁、福建都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列为重点整改内容。(10月12日《新京报》)

  花样繁多的形象工程,素来为民众所诟病,此番曝出其首成“巡视后整改重点”,无疑契合各方期待。针对类似问题,辽宁、福建等地的回应与处置,不可谓不迅速、积极。只是,从其公布的解决策略来看,仍旧多是些高度笼统的表述,俨然一副“放话多于办法”的姿态……由之可见,形象工程乱象,绝非是单一领域、孤立存在的顽疾。对之行之有效的整治,势必要立基于那些更深层次、更触及实质的“变革”。

  形象工程一贯被视作“官赏工程”,也往往贯穿着“官员变规划之神”的桥段。在过往案例中,领导随心而为、大兴土木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也滋生了一系列的权钱交易腐败。显而易见的是,在长官意志可以轻易凌驾于专业分工和职权边界之上的语境内,各种荒诞不经的规划、设计,各种无比奇葩的建筑、雕塑,注定会前赴后继。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形象工程,无一不是肇始于手持公权者的无所顾忌。

  掌权者缺乏约束,其履职行为,定然会变得主观化、利己化、随意化。不少公共决策的形成过程,不是多元意见碰撞后的优胜劣汰,而是只等上级官员一人拍板。但,致命之处在于,现有的考核模式,往往对官员决策的合理性和费效比缺乏关注。再加之,官员“离任审计”还有待落实。这一切,都让由官员个体意志主导的城建活动,充斥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少失败案例,已然昭示了其中风险之大。

  整治形象工程,一方面指向公共决策的平台化、专业化,一改过往官员凡事独断的传统;另一方面,则要诉诸于,财政预决算制度以及“投资—收益”评测体系的真正完善。最理想的状态内,官员的拍板权当被限制在必要且适宜的范围内,且其理应要在法律、道德、效率等各个层面,为自己的“决定”担负责任。当每一个“形象工程”,都经历了一套严谨的可行性论证与效用测算,并对应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其才有可能真正为自己正名。

  长久以来,形象工程一词,几乎成为不折不扣的负面意象。此类项目,虽以“城市名片”、“景观地标”为名,却早已背离了主流的美学品位和价值定位,而不幸沦为迎合官员个体偏好的庸俗物件。从此意义上说,整治形象工程,不仅是出于正风肃纪的考量,更是为了“将城市还给市民”——将城建的话语权、城市形态的选择权,更多交给民众。(蒋璟璟)

关键词:形象工程,整改报告,财政预算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